恐惧蔓延——又一个雅典?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

恐惧蔓延

针对希腊的大规模救市计划并未保护到其他国家,比如葡萄牙。

May 6th 2010 | LISBON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Fear spreads[1].jpg
又一个雅典?

5月2日,欧元区政府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一套针对希腊的1100亿欧元(约合1450亿美元)的救助机制的条件。这已远远高于了先前做出的承诺,但仍不足以安抚投资者的焦虑。5月4日,欧美股市暴跌;次日,下跌局面依旧。希腊债券仍然延续着令人痛心的交易价格水平。

市场的糟糕反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援助资金会否落实的担忧。这一支出依靠于残酷的财政紧缩措施。如若不能履行这些措施,将会危及到这一专款并将希腊推向违约的深渊。即使这一援助得以落实,仍将给希腊留下过度的公债负担。 继续阅读“恐惧蔓延——又一个雅典?”

我控诉

法国兴业银行的流氓交易员

我控诉

热罗姆•凯维埃拉赶在下个月受审前出版了一本书

May 6th 2010 | PARIS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jerome.jpg
     绰号“奇人法布”的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同高盛银行一起被指控误导投资者,这位法裔投资银行家占据了最近的头版头条。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拉的违规交易让兴业银行损失了49亿欧元(72亿美元),如今他也来争取公众瞩目。本周,凯维埃拉出版了一本新书,把自己描述成不道德金融体系的牺牲品。凯维埃拉在书中大肆攻击法国兴业银行的旧上司。这起诉讼案将于6月8日在巴黎开庭,他要面临5年监禁和37.5万欧元的罚金。  继续阅读“我控诉”

成长的烦恼

美国经济
 
成长的烦恼

Apr 30th 2010, 13:29 by R.A. | WASHINGTON 
Still growing.jpg 

美国经济已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2010年的前三个月里,按季节调整后的年经济增长率为3.2%。。虽则与去年第四季度增长5.6%的表现相比,增幅有所下跌,但按发达国家标准来讲也算表现良好。实际产出仍比上一次经济周期的顶峰低约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最终会在下个季度末创下新高。

个人消费创下自07年初来的最快增速,其中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尤为突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此轮增长。如果要在政府刺激计划退出后继续保持经济复苏,持续的国内需求将是必要条件。考虑到投资,局面变得稍显暗淡。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相对去年第四季度较缓,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私人存货投资的大幅下滑(私人存货投资曾在经济复苏的前几个季度里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去年第四季度,在5.6%的GDP增长中,存货调整拉动了3.8个百分点。而这一拉动在今年第一季度降到了1.6个百分点——相当于经济增长的一半。撇开存货变动因素,美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疲软,和去年第四季度一样。 继续阅读“成长的烦恼”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光明面

金融改革或使CME更上层楼

Apr 29th 2010 | CHICAGO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在华盛顿,衍生品成了政治舞台的道具。在纽约,衍生品引起怨声一片——各大银行被迫设法将交易部门剥离。不过,在芝加哥,衍生品改革却能令业务锦上添花。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已是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随着政客欲将场外交易(OTC)衍生品交易纳入结算所和交易所,CME有望进一步做大。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估计,更多的结算业务将给该行业带来10亿美元的年收入增量。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抓住这一机会并不容易。 继续阅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美联储

美联储

货币政策不退出


尽管内部存在异议,美联储仍然计划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Apr 22nd 2010 | WASHINGTON, DC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GDP不断增长,就业率终于有所攀升,股票市场也在看涨,但如今的美国还有一件事情没有改变——美联储仍将货币政策扩张的油门一踩到底。联储把短期利率定在接近零的水平已经超过一年了,并保证将在“延长期”延续这个政策。为了调低长期利率,他们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长期债券,其中主要是房产抵押证券。 继续阅读“美联储”

压扁吸血鬼?

高盛

压扁吸血鬼?

凡对高盛不利的事,同样不利于到华尔街,但却有利于监管改革者。

Apr 22nd 2010 | NEW YORK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Vampire squished.jpg

在沃伦•巴菲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便与西德尼•温伯格有了一次令他心生敬畏的相遇(温伯格是高盛历史上的传奇领袖),这一相遇激起了巴菲特对高盛一生的钟爱。现在,这位超级投资客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对高盛的一项投资更充分表明了他对高盛的喜爱,而这也使得他成了少数仍支持高盛的投资者之一。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于4月16日指控高盛及其一名雇员在与次贷有关的结构性金融工具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欺诈性的虚假陈述以后,这样的少数派投资者更是进一步减少了。这场民事诉讼削弱了笼罩在高盛头上的无敌的光环,令整个华尔街也跟着颤抖,并可能(也许并不是巧合)改变本轮规制改革的考量标准。该监管机构将这一事件归结为非常简单明了的“未尽告知义务”对其胜算确实有利,但律师们称从证交会在诉讼开始前决定是否将采取诉讼程序的内部投票仅以3:2险胜的分歧中可以反映出,这其实是一场赌博。投资者是老练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与证券不属于监管范围,都减轻了承销商的责任。很多结构性融资都位于诉讼的盲区。仅数月前,美国司法部还在一场高调的官司中败给了贝尔斯登的两名对冲基金经理(尽管刑事案件比民事案件有着更高的要求杠杆)。
Vampire squished(2).gif里昂证券(CLSA)的一位分析师称,高盛至少面临着“头条风险”,可能受到进一步调查并影响到其业务运营。尽管董事会坚决地支持布兰克费恩,但是最终可能还是需要一个高层的牺牲,尤其是如若公司遭遇的法律问题进一步升级。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也展开了一项调查。圣地亚哥大学法学院的弗兰克•帕特洛伊认为高盛会因为去年收到证交会的调查通知后一直没有告知市场,以及别的原因,遭受集体诉讼以及其他的私人诉讼。IKB在思忖着它的选择;而因卖给高盛关于垃圾债券的信用担保而损失严重的AIG,也同样如此。

这一诉讼围绕着高盛构建和营销的一种合成担保债务凭证(CDO)而展开。高盛告诉投资者组成这一名为阿巴卡斯(译注:ABACUS,也有媒体称其为算盘)的CDO的证券是由独立的“抵押品管理人”ACA公司挑选的。证交会指控高盛未能揭露一个事实,那就是,对冲基金鲍尔森公司也参与了证券的选择,并押注这一CDO证券会表现不佳,这就激励了鲍尔森公司选择会崩跌的证券——结果也真的崩跌,使得投资者(包括德国工业银行IKB和ACA)损失了10亿美元。而高盛的雇员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则被指控误导了ACA相信鲍尔森基金做多该CDO证券。

这样的指控通常是同和解的结果一起公示的。然而考虑到这一事件的利害关系,高盛此番表现出的坚决应战到底的决心(还有一位前白宫法律顾问的帮助)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指控将严重地损害到高盛一直小心维护的诚实楷模的自我形象。高盛将自己定义为渴望长期利益者,宁肯放弃一时利益,也不愿疏远一个客户。

很多局外人认为这次危机将高盛这一自我标榜的虚假暴露无遗。普遍的说法是高盛利用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特权交易地位搞两面派,帮助一些客户受益更多,但首先是帮助自己;它曾秘密地从大崩盘中获益;它的身居高位的幕僚帮助它成功地操纵了救助资金;他帮助了希腊和其他一些国家掩饰他们的债务,促成了全球性的债务危机•••媒体也在一旁煽风点火,将高盛比作吸血鬼乌贼;高盛的老板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也因曾半开玩笑地说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而受到媒体的嘲笑。一位局内人事坦陈,这一欺诈指控将无异于火上浇油。

不过,证交会仍须在法庭上证明其控诉。

无论高盛是否和解——如果不和解,这案子可能会拖很多年——金钱上的损失都是可以弥补的。有着730亿美元股东权益的高盛,即使被罚几倍于投资者的损失,仍然可以存活下来。高盛更担心的是庞大的客户群会对它失去信心,虽然迄今为止他们仍保持着忠诚。高盛本周公布了亮丽的一季度财报,在强劲的经营所得的驱动下,公司当季净利润为35亿美元。它甚至还宣布了一笔股权回购。

这样做的并不仅仅是高盛一家。在这沸腾的岁月里,高盛离最大的CDO承销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很多银行都在与做空房市的对冲基金合作。新近发力的证交会也有仔细检视其他交易。那些给CDO的评级高得如此荒谬的信誉评级机构,尽管不在阿巴卡斯诉案里同列为被告,也应当坐立不安了。

一些人质疑证交会的时机选择。证交会打击华尔街的妖魔总司令的决定恰好发生在白宫作出大力推进,希望金融改革议案能在参议院通过的时候,如此巧合,自然就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众议院监管委员会的共和党头目达雷尔•伊萨说,这一事件加重了人们对证交会的独立性与公平性的严重质疑。

来自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道格拉斯•埃利奥特认为,无论这一指控的动机是什么,它都将增加原本就已在谨慎地避开华尔街密友形象的共和党议员妥协的压力。民主党议员特德•考夫曼说,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对银行的加强监管同解决就业问题一样重要。本期经济学人付印的时候,民主党领导人正期望着几天内将这一议案提交到参议院。

高盛的案子使得阻挠严厉的立法提案变得更为困难,例如一个强迫银行成立独立的部门将其掉期交易业务分离出去的提案。这些严厉的立法提案同更高的交易资本金要求和沃尔克法则——该法则禁止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和投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结合起来,将给资本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高盛是受到这些政策和法规冲击最大的一个:它的一季度净利润中80%的利润来自来自交易和委托投资业务。

现在就认定高盛无可救药是过度鲁莽。高盛曾多次绝处逢生;它的风险管理顶尖,它的人员异常聪明(他们自己当然知道)。尽管它的公关很拙劣,但到目前为止,高盛算是安然的挺过了一波波关乎其形象的考验。然而现在,它必须既在舆论庭上为自己辩护,且很可能也必须在法律庭上为自己辩护。如果高盛倒了霉,华尔街也将难逃厄运。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Somers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3955&page=1&extra=#pid267787pid267787

美国银行和美林

美国银行和美林

莫尼汉满头汗


难道金融危机中最具争议的交易终究是值得的吗?

Apr 15th 2010 | NEW YORK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当2008年9月美国银行将美林银行一把捞起,美银的董事长兼执行长肯˙刘易斯(Ken Lewis),被众人赞誉为是该投资银行的救星,使其免于重蹈雷曼兄弟覆灭的命运。这一桩强制结合创造出美国以资产论最大的银行。不过这婚姻很快就走样成了错误的结合。

合并后,美林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亏损不断攀升,迫使美银接受额外两百亿美元的政府援助,将受援总额拉高到四百五十亿美元,也让该银行被贴上需要政府”特别”援助的标签。股东们因刘易斯的作为气得七窍生烟,认为他为区区瑕疵品付了过高的价格—交易是五百亿美金以美银股票作价,也没在事前把支付美林”明星雇员”红利一事说清。该银行因而遭受了一系列的调查,其中之一在不少讨价还价之后与监管单位以一亿五千万美元和解。刘易斯之后像斗败的公鸡一样提早在2009年年底退休。他执行长的位子是由布莱恩˙莫尼汉(Brian Moynihan)(见上图)接手,莫尼汉在2004年因其任职公司被购并而进入美银。

虽然最近几个月公愤已有所消解,而美银也还清向纳税人所借的四百五十亿美元,但是美林的交易依旧被认为是其臭无比。不过在颠陂的初创后,合并的效应开始在一些事业中浮现。尽管仍有许多风险因素存在,但是刘易斯所预测美林将被视为一宗”漂亮交易”的说法不再看来可笑。

合并给了美林一个以稳定储户做根基的庞大资金来源。美银虽然拿到大批有毒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但也得到了顶级的证券交易和承销事业,以及被认为是美林珍宝中的珍宝的那批”奔腾如雷”的经纪人和财富管理经理人。合并的最初几个月是一团混乱。当两家公司的投资银行事业部门被强凑在一起,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是被解雇就是投奔他方。对一些美林的旧员工而言,要承仰北卡罗莱纳夏洛特那些乡巴佬的鼻息,还得被他们毫不掩饰的怀疑是过度豪奢,真是士可忍孰不可忍。许多经纪人也离开了,将奔腾的人数从18,000人减少到15,000人。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的主管汤姆˙蒙太哥说,”我们也有和别人一样多的动荡”。

不过事情原可以更糟。虽然美银处于优势,但并未因而过度压制美林。美银留用了美林的名称和那公牛的象征,更花了两千万美元来为其宣传(不过,一位美林的人抱怨说,要将合并公司的英文名,”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一口气念完还真是个挑战)。当美银决定不将美林的财富管理部门和其既有的相同部门(2006年美银购并的美国信用(US Trust))合并时,美林的经纪人都松了口气。有些人将这种节制归因于美银多次购并所学得的教训。

过去几个月则渐显一些稳定的迹象。该银行开始重新招揽那些投奔他方的旧员工,包括一位美林投资银行的老将明星多德˙开普林(Todd Kaplan)。一位在去年八月从花旗被挖角来主管财富管理部门的大将沙丽˙克罗契(Sallie Krawcheck),则努力在消弭流言,例如经纪人将失去他们钟爱的佣金制给薪,或他们将变成空有显赫头衔的银行出纳。

这些努力正在开花结果。那一度争先恐后的逃窜,现在已缓解成小跑–年进帐超过百万美元顶级经纪人的离职率在2009年第四季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最近由登录代表(Registered Rep)这家行业调查出版社所进行的意见调查显示,该公司75%的员工说他们在两年内不会离职,相较于刚合并完成摩根•斯坦利˙美邦(MSSB)的61%,和瑞银集团的区区45%。瑞银的证券经纪部门目前仍混乱不断,前美林奔腾的主管包布˙麦肯(Bob McCann)正试图加以整顿,而美银则希望能有机可乘。

同样重要的是,美林的经纪人再次得到客户赞誉的口碑。他们有317位名列巴伦周刊美国千名最优秀金融顾问的排行,而摩根(MSSB)较大的证券经纪部门却只有231位上榜。同样的,美银合并后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有着不可轻忽的力量。根据交易逻辑(Dealogic)这家公司的报告,合并的美银在去年进帐的全球投资银行事业营收排名第二,仅次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如果没有美林,美银在这方面只能算是轻量级。

这至关紧要,因为投资银行业务可能在未来几年比美银熟手的零售银行业务成长要快,因为家庭的借贷和消费都将减少。在金融危机之前,美银的最高主管安心于只专注在美国的消费者,并主张那是未来十年收取银行手续费最有潜力的市场。现在可不同了,莫尼汉先生说,海外营运占三分之一的美林为他们集团提供了”各事业部门的均衡发展”。

美林的业绩在2009年提升了整个集团的财报表现,否则信用卡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上的亏损会拖累集团而造成赤字。美银的消费金融部门至今仍持续牵累整个集团。该银行即将在四月十六日公布的季报,预期将会比去年同期每股44美分的获利逊色许多。不只如此,美林被视为是新市场布局策略中的基石。其名声在海外是耳熟能详: 比之美银,美林在欧洲、亚洲、非洲、和中东有三倍以上的客户关系(不过美林在中国的进展是相对其他华尔街对手要慢)。

你先帮我抓痒…

理论上来说,合并可以让集团中的各单位为彼此提供新的商机。美国三分之一的中型企业是美银的客户,这些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并购咨询、证券承销、和财富管理这些服务,而应会让美林来提供。美林原有的事业体现在也能开始向其国际客户兜售一系列贷款和现金管理的产品。其中一个例子是商业现金管理服务(帮客户管理对供货商的付款、代收应收帐款等),这服务虽不抢眼但获利丰硕,而且美银这业务占国内第一把交椅。

实务上,这种”交叉销售”不容易成功。花旗尝试建立却无疾而终的金融超市就是很好的见证。美银的主管说他们已从类似失败的经验中学得了教训,而将会更努力来营造合作的精神(以及公平的营收共享)。有一些迹象是值得鼓舞的: 去年金融顾问交给商业银行的6,800份商机信息中,有600份产生了业绩。克罗契小姐指出其前任雇主的不同处说,花旗虽然大,却缺乏一个”引荐的文化”。不过,认为美银能成人所不能成还言之过早。

还有其他的问题点值得顾虑。该银行面临激烈的竞争。例如散户经纪业务,摩根(MSSB)和合并后的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Wachovia)都摩拳擦掌的要抢夺市场。在投资银行业务这区块,BCG这家顾问公司推测整个产业的营收在今年会下跌10%或更多,因为去年超级蓬勃的资本市场在今年会回归常态。美银想在这特别会随经济动荡的事业中屹立的决心还有待考验。一位瑞银的分析师莫旭˙欧伦贝(Moshe Orenbuch)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续航力,不过我们只有在下一个经济衰退到来时才会知道答案”。

该银行的官司也还没打完。纽约的首席检察官控告他们诈欺。股东为了美林并购案所提出的告诉仍持续在增加,最近一宗是由一家大型的荷兰养老基金所提出。不过最近法院驳回一件指控美林操纵标售利率证券(ARS)的案子倒是一件讨喜的消息。

监管也会对该银行造成冲击。做为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不论如何都会受到金融改革的影响。根据一位分析师计算,限制信用卡、借记卡和透支利息这三项收费的联邦法规将减少美银年净利达四十亿美元。美林的加入带来更多的问题,包括该集团会有更多业务落在提议中批发融资课税的范围,以及自营业务会受到提议中法规的限制(不过一些财富管理的客户却会对该银行大到不会倒感到安心)。该银行新任的财务总监查理˙诺斯基(Charles Noski)将承担在法规的激流中掌舵的任务。

不只如此,有些刘易斯大力颂扬的合并好处看起来并非虚假。渡过房地产抵押债券最糟的亏损后,美银可以专心致力于美林所带来的助益: 几个(相对)快速成长事业部门所具的优势,以及一个可供全球扩展的平台。但要如何说服市场巨型金融集团仍合道理是个挑战。罗克戴尔证券(Rochdale Securities)的一位资深银行分析师迪克˙波福(Dick Bove)认为该集团拆开来每股可值$53美元。将近是其目前市价的三倍。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zenpotdavid(台湾)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thread-33551-1-1.html

吉尔福德的康庄大道

经济聚焦

吉尔福德的康庄大道


加强在教育和私人安保方面的投入是减少犯罪的经济而有效的方式

Apr 8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吉尔福德是一个处于伦敦月票居民带(使用公交系统上下班居住的郊区,译者注)的繁华小镇,这仿佛不像一个举办犯罪研讨会的地方。但是在最近皇家经济学会(RES)的年会上,在萨里大学举办的这场分会就提出了两个犯罪经济学的重要的议题——威慑(是什么可以预防犯罪)和激励(是什么使得公民守法),这使得这场分会在此次年会中出类拔萃。

会议一开始,来自杜克大学的菲利普•库克展示了一份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麦克唐纳合作完成的新的报告。这篇关于私人对公共秩序的贡献的报告部分是基于对洛杉矶商业改良区的实地调研得出的。商业改良区(BIDS)是代表地方企业的提供诸如私人安保、环卫等服务的非盈利性的主体。此类公共物品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一家厂商对其使用并不会使得此公共产品对其他厂商失去效用;而他的缺陷就是这类交易可以使得其他人受益即使他们不承担任何成本。在加利佛尼亚,20世纪90年代对一项法律的修正就是通过强制所有企业加入到一份集体计划,如果所有的当地企业都签署了这项计划,这个搭便车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这的确奏效,于是城市当局收集税款为这个商业改良区融资。 继续阅读“吉尔福德的康庄大道”

腊翼在融化

希腊日益严重的债券危机

腊翼在融化


对希腊到期债权延期能力的担忧正导致更大的恐慌

Apr 8th 2010 | ATHENS AND LONDON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曾宣称“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他恐怕言之过早了。就在他说话的三天之后,也就是4月6日,希腊政府十年期债券的收益率从6.5%升到了7%,仍处在警戒线之上。在4月7日,该债券高于德国同期别政府债券4%,这是自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以来最高的。在分析师们的讨论中,违约的预期甚嚣尘上。这周希腊债券的保险费超过了冰岛债券;希腊的银行已救助于政府的流动性计划。希腊的债券危机远没有结束,看起来只是刚刚开始。 继续阅读“腊翼在融化”

证券化市场:未见反弹迹象

证券化

大部分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停滞状态,且并非所有的改革都会奏效。

Mar 25th 2010 | NEW YORK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纵观大多数的资本市场,金融危机有点类似于让人反胃的蹦极跳:先是陡降,继而迅速反弹,虽然反弹的高度不及危机前。证券化市场倒是个大大的例外了,大部分还在地面摇摇晃晃,弹不起来。正当它竭力复苏之际,为世界带来欢乐的抵押债务证券(CDOs)市场却面临着两项严厉的测试:中央银行救助措施的退出以及大量严格的约束规章。

证券化市场的繁荣与崩溃令人惊叹。资产证券化[2]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将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出售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而成。2006年,美国有2/3的住房抵押贷款和1/2的消费信贷在证券化市场上流通。银行通过分散贷款来削减其资本金要求,因而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借贷了。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一类就很容易接触范围更广的信贷风险。 继续阅读“证券化市场:未见反弹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