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光明面
金融改革或使CME更上层楼
Apr 29th 2010 | CHICAGO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在华盛顿,衍生品成了政治舞台的道具。在纽约,衍生品引起怨声一片——各大银行被迫设法将交易部门剥离。不过,在芝加哥,衍生品改革却能令业务锦上添花。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已是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随着政客欲将场外交易(OTC)衍生品交易纳入结算所和交易所,CME有望进一步做大。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估计,更多的结算业务将给该行业带来10亿美元的年收入增量。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抓住这一机会并不容易。
CME对信用违约互换(CDS)——诟病最多的场外交易衍生品进行结算的尝试步履蹒跚。其竞争对手洲际交易所集团(ICE)早已决定不在这一问题上回避经纪交易商,而是与之合作。2009年3月,ICE收购了一家由高盛(Goldman Sachs)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 Bank)等交易商所有的结算所。这一收购为ICE的新结算平台提供了基础设施,而原来的所有者将分享一半利润,并保有相当的市场话语权。虽然CME已有所修改其业务模式以更好地与银行合作,但它正在步人后尘。ICE的美国清算平台已对超过5万亿美元的CDS进行了结算。而CME的平台直到12月才推出,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总清算额只有1.9亿美元。
更大的机会潜藏在利率互换结算业务中。2009年6月,未了结利率互换合约的名义价值达到342万亿美元,而信用违约互换只有36万亿美元。CME希望于今年开始利率互换结算业务,目前正就此与该金融工具的最大买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贷美(Freddie Mac)展开竞争。在这一领域,CME扮演的仍是追赶者角色。伦敦的LCH.Clearnet集团早在1999年就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对利率互换进行结算。以纳斯达克(NASDAQ)为主要股东的国际衍生品结算集团(IDCG)则于2009年1月开始了利率互换结算业务。
衍生品改革固然能提供巨大商机,但很大程度上结果还得取决于最终的立法。CME的高层担心,新规则会将一部分衍生品交易挤出美国,或要求对流动性很低的不良奇异互换进行结算。与此同时,CME的核心业务正在面临挑战。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旗下的新期货交易所NYSE Liffe已宣布将于第三季度推出利率期货合约。高盛、摩根大通(JPMorgan)等银行所支持的交易所ELX于7月推出了美国国债期货,并计划于6月推出欧洲美元期货合约。或许,最要紧的事情是,ELX和CME正在就交易者是否可以跨交易所转移头寸展开斗争——这一变化将松动CME紧紧把持的市场。CME也许机会很多,但其竞争对手也同样如此。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majer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thread-342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