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盗版来了!

电视专题报道

喂!盗版来了!

盗版之祸

Apr 29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转到谷歌主页,在搜索栏里敲下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名,跟torrent一词。按回车键。就这样,一场由各个文件分享网站奉上的盗版电视节目盛宴,世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为你找到了。“纳普斯特”这家点对点文件共享公司,大约十年前,曾让唱片业举步维艰,不过那时,它的操作还远不如谷歌这般迅捷轻松。

电视盗版受到的关注比不上电影或音乐盗版,但滋生范围也不如后两者那么广泛。因电脑运行速度加快且带宽成本下降,视频传送必需的海量文件,这一大拦路石,日渐萎缩。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视机。危险来了,盗版将会从年轻人卧室里鬼鬼祟祟之举,挺进客厅。偷偷摸摸可能成为主流。
若谷歌搜索引路,那么《迷失》之类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之时(如图所示),就是盗版最为猖獗之际。图中临近每季节目开始的曲线峰值表明,一些人利用种子网站拷贝获取前几季节目,好在新一季剧集开始前,熟悉故事情节。极有可能,每个复制节目流代表了一个流失的电视观众。盗版是直接威胁。然而电视尚未打算经历一个悲惨的“纳普斯特时刻”。

十年前,纳普斯特兴起之时,由两三首优质曲目及众多滥竽充数歌曲拼凑的音乐CD,商店售价达14.99美元,美国境外售价更高。单曲碟较少,标价与唱片差不多。MP3之类的数字压缩文件尚未出售。而人们普遍对音乐盗版宽容有加: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私下偷偷收藏盒式磁带。顾客不满,加上复制风行,为文件共享发展创造了一个理想环境。

相比之下,产出的单个电视节目容量,已满足了顾客所需。他们想看《绝望主妇》全集,而不想从一集里节录十分钟精华,音乐发烧友却想在一张唱片里抓取最佳曲目。大量免费电视节目已能在电脑及手机上合法观看。而抱着电视不放的人也益发懒散。在病毒泛滥的网站上漫天撒网,搜索电视节目,对他们而言,似乎太费劲了。

电视盗版诱人,原因有二。首先,它能让外国观众更快看到节目,而且免费。这第一个优势仅关系极少数节目,大多是魅力非凡的美剧。中国人并不追《斯洛文尼亚达人》或《俄罗斯疯狂汽车秀》等剧集。而传媒公司在各国几乎同步发布电视节目的举动,进一步减少了这种优势。第二个优势也不如看起来那么大。与音乐电影不同,几乎全部电视节目一定程度上都免费:用户一旦付费订购了,看别的节目就不用掏钱了。

电视盗版的真正威胁,并非是其危及了电视现有的商业模式,而是它使得建立一个新模式更为艰难。意识到靠广告支撑网络视频的局限后,欧洲的传媒公司现正尝试电视节目小额付费。但免费的非法替代物泛滥,很可能使之徒劳无功。

在此意义上,电视的恰当参照,不是音乐电影,而是报刊杂志。自从大部分常规新闻免费发布后,印刷盗版问题现在无关紧要。若报刊杂志开始收费阅读,那么盗版就可能出现,而且会很快出现。电视亦然。

注:Napster moment
Napster是一种在线音乐服务,最初由Shawn Fanning创建的文件共享服务。Napster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点对点(Peer-to-Peer,P2P)音乐共享服务,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它的出现,使音乐爱好者间共享MP3音乐变得容易,却也因此招致音像界对其大规模侵权行为的非难。尽管在法庭的责令下该服务已经终止,它却给点对点文件共享程序 ——如Kazaa,Limewire和BearShare——的拓展铺好了路,对这种方式的文件共享的控制,亦变得愈加困难。如今Napster靠付费服务生存着,免费的Napster的流行和回响使之在电脑界和娱乐业里成为一个传奇的符号。Napster moment大概是一种引申,泛指因盗版招致诉讼的情形。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zhanyisky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thread-34251-1-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