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林

登陆日的悠悠笛声

诺曼底登陆战中的风笛吹奏者比尔•米林于2010年8月17日辞世,享年88岁。

2010年8月26日

1944年6月6日(世称D日—译者注),当比尔•米林(Bill Millin)随军向法国诺曼底登陆战场上的剑滩斜坡攻击时,任何观者都会认为米林没有带武器。与他的战友们不同的是,面显苍白的21岁米林确实手中无枪。当然,米林一如往昔,身着全式苏格兰装束,他带有一把深得其喜爱的小佩剑(苏格兰高地人特有的——译者注),也就是一把插在他那右边的袜筒里的小匕首。不过,当他涉水上岸时,这身装束很快没入三尺海水中,他成了一位因在汹涌大海上、拥挤不堪的舰船里一夜折腾,嗅着自己呕吐物疲惫不前的士兵。米林身着的苏格兰短裙(即小沈阳在《不差钱》中穿错的那家什—译者注)就像芭蕾舞女演员的裙子,在寒冷的海面上绕着米林优美漂荡。 继续阅读“比尔•米林”

气象学家史蒂夫·施奈德

气象学家史蒂夫 施奈德,于2010年7月19日去世,享年65岁。

2010年7月29号

1972年,史蒂夫施奈德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演讲时开玩笑地说“马克吐温把话说反了!”“而今,每个人时时都影响着气候,但没有人时时都把气候挂在嘴边”发表此演讲时,施奈德先生仅27岁,已经工作了两年并将余下的38年为这一话题而探索:人类正对气候造成了什么影响?

20世纪六十年代,一种新兴的研究气候的方式产生了:用一种可以插入计算机的穿孔卡片来演示气候变化。这些新的模型,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是这使得模型设计者不仅可以提出总汇表中数据能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模型看到现实世界中模糊细节的演变过程。

作为一位年轻物理学家,施奈德在其关注的新领域提出了重大问题。先前他的一位从政学生想改变这个世界和因高姿态影响带来的炫耀癖,这些原型提供给了施奈德先生所想要的研究方法。然而施奈德在得到地球研究方法的馈赠的同时,他也找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学术方向)。

继续阅读“气象学家史蒂夫·施奈德”

毛·皮埃勒格——来自现代的古代航海家

逝者

毛·皮埃勒格


航海大师皮厄斯·毛·皮埃勒格于7月12日逝世,享年78岁

Jul 22nd 2010

1976年春天,毛·皮埃勒格主动提出帮忙。他将划小船从夏威夷出发,去塔西提岛,全程2500公里。此次远征由波利尼西亚航海社团组织,是要看看古代航海者能否这么走下来——走开阔海域。航行用船很漂亮,一只双体独木舟,起名叫“霍库莱阿”,意为“快乐之星”(西方科学中的大角星)。但没人为她掌舵。当时,通晓古波利尼西亚人航海艺术的只有毛一人。所以他站了出来。看星星、觉风动、观海貌,这些是古波利尼西亚人航海的依靠。

他是密克罗尼西亚人,而塔西提岛在东南方向的很远处,对于岛周围水和风的脾性,他不了解。但是他脑子里有一幅塔西提岛的图像。他知道,如果坚定认准这幅图像,他就不会迷路。他的确没迷路。2000多公里后,仍不见马泰瓦——塔西提岛旁的一座环礁。这时,“霍库莱阿号”边上掠过一群燕鸥,白色、个头很小。毛知道,他快到了。 继续阅读“毛·皮埃勒格——来自现代的古代航海家”

科尔克霍恩——TE逝者栏目前编辑

逝者

Jul 15th 2010

一个写亚洲的老手、《经济学人》逝者专栏前编辑,再见了



梦想去暹罗

1984年-2004年,在基斯·科尔克霍恩为《经济学人》工作的这20多年里,他从不提高声音说话。他不需要这样。他轻柔、谦恭、略带微笑的讲话风格使人们愿意聆听,就像听一个可爱的叔叔讲话一样。但是话语背后透着坚决。他会说,“我把你的稿子做了一两处处理”,意思是,稿子已经改成最简洁、最准确、标点最少的科尔克霍恩风格。当他宣布当周的逝者人选时,他会轻轻说,“我想做某某人”,通常是一个完全不为人知的名字;无论是野马,还是大明星的去世,都不能改变他的主意。 继续阅读“科尔克霍恩——TE逝者栏目前编辑”

雕刻大师路易丝•布尔乔亚辞世

路易丝.布尔乔亚

雕刻大师路易丝•布尔乔亚卒于5月31日享年98岁

Jun 10th 2010

著名的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给路易丝拍照时,她决定需要一个道具。她不喜欢被拍摄。70岁的她也许会选择一个手提包,一本书,或者一朵玫瑰。而她却选了一个两英尺长,完全直立的,充满纹理和肌肉感的阳具,这是她自己用乳胶和石膏做成的。她称之为“菲勒提”并让它像一个布娃娃般安睡在自己怀中。诚如她所说,它根本不是一个阳具,而是“小路易丝”。她犀利而恶作剧般的神色,不惧怕任何反对者。 继续阅读“雕刻大师路易丝•布尔乔亚辞世”

莉娜•霍恩

莉娜•霍恩,艺术家,2010年5月9日逝世,享年92岁。

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几个美国人,他们不在乎种族差异,不为1/32还是1/64而絮叨,乐于与其他肤色的人共用盥洗室和饮水器,Lena Horne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是这世上最美貌的女子之一。她有着Audrey Hepburn式大大的棕色眼睛,Hedy Lamarr式高高的额头和一个可爱的小瑶鼻。但对于其他人而言,撇开她的美貌,Horne首先是个黑人。

继续阅读“莉娜•霍恩”

英国经济学家韦恩•戈德利辞世

韦恩•戈德利

英国经济学家韦恩•戈德利于五月十三日辞世,终年83岁

源自《经济学人》印刷版,2010年5月27日

    评价韦恩•戈德利的一生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他本质上是一位在音乐设施齐备的漂亮厅堂里,演奏最美妙音乐的唯美主义者呢?还是更真实些——他是诡辩家、经济学家、预言家之一(埃德蒙•伯克说过,这三种“家”愈加成功,则标志骑士时代一去不回)?他是一位充满个性的持异议者呢?还是只是一位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子弟,充当反权威角色的统治阶层一员? 他是一位像公众称其为“芬泽的卡桑德拉”那样,有几分自怜的彻底悲观主义者呢?还是一位随和善交、情趣横生、用精致格调愉悦他人、且有冒险精神的朋友? 他是一枝在观众面前发抖的“害羞紫罗兰”呢? 还是一位根本不怕出名的好争论者? 继续阅读“英国经济学家韦恩•戈德利辞世”

弗瑞德•韩礼德

弗瑞德•韩礼德

中东的解密者——弗瑞德•韩礼德,4月26日逝世,享年64岁

May 6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Fred Halliday.jpg

当病中的弗瑞德•韩礼德慢慢地走上讲台作关于伊朗的演讲时,等待中挤作一团的500名听众都有些担心。这是2009年二月的一天,阿亚图拉•霍梅尼掌权30周年的纪念日。地点是在伦敦经济学院——过去的24年里,韩礼德先生在这里任国际政治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专注于中东问题。
 
在近九十分钟的演讲里,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他讲到,激起伊朗革命的,是社会冲突,而不是宗教狂热;这样的冲突仍在持续,而政权不像要垮台。他的演讲充满了学识、幽默和激情。演讲结束时,观众们像对待钢琴大师般齐身站起,为他鼓掌。 继续阅读“弗瑞德•韩礼德”

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

Alan Sillitoe 艾伦·西利托

Alan Sillitoe, writer, died on April 25th, aged 82
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于2010年4月25日辞世,享年82

Apr 29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英国劳动者的文学形象以前便出现过:皮尔斯·普洛曼,一个夏日里从众多农夫中脱颖而出;约翰·克莱尔笔下的牧羊人会耐心观察卷心菜地和筑巢的飞鸟;D·H·劳伦斯描述的那些沉默寡言的矿工则会在炉火前洗掉他们身上的污垢。但是,这些生产线上的人物形象从未发出过多响亮的声音。直到艾伦·西利托于1958年写出小说《周六晚上和周日早上》———主人公亚瑟·西顿的诞生才宣告终结这种局面。

二十一岁的亚瑟终日劳作于诺丁汉Raleigh自行车厂的倒棱和钻孔车床之间,每天可生产1400个零部件(“45先令可不大好挣”)。而在斯特雷利伍兹,他又过着与有夫之妇布伦达(“如此性感深情”)私通的浪荡生活。“时间真是过得飞快,”亚瑟叹道—— 继续阅读“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

莱赫•卡钦斯基

逝者

莱赫•卡钦斯基

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4月10日坠机身亡,享年60岁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莱赫•卡钦斯基私下里充满魅力,大庭广众却举止笨拙,严谨正直,有点儿高不可攀,他出身的政治环境的种种优缺点,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这种性格成型的日子,要追溯到波兰萧瑟黯淡、长达数十年的共产主义时代,先是在华沙,继而在格但斯克省。卡钦斯基与孪生兄弟雅罗斯瓦夫,无比崇拜他们的父亲,一位波兰本土军老兵。他的父亲曾与德国占领者进行地下斗争,结果却遭苏联“解放者”残害致死。以往在每晚临睡时,两个男孩常常哼唱波兰国歌:“波兰还未失败,我们依然活着。” 继续阅读“莱赫•卡钦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