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和监管的未来
推托搪塞
Mar 18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展望远处方能得出细微的结论。比如,美国金融“寡头”也许更多的是与竞选财务规则和政治性任务有关,而非银行规模的大小。约翰逊和夸克二君只将责任推在银行规模之上,似乎是张冠李戴了。问题是这些敏感的论点会破坏《13位银行家》中苦心经营的邪恶故事。但他们的疏漏也使得本书太过粗略而难以服众。
up?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猛烈抨击金融政策制定者. 而他们的批判为何不合情理?
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By Joseph Stiglitz. Norton; 361 pages; $27.95. Allen Lane; £25.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自由落体:美国、自由市场及全球市场的沉没》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13 Bankers: The Wall Street Takeover and the Next Financial Meltdown. By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Kwak. Pantheon, 280 pages; $26.95. Buy from Amazon.com
《13位银行家:华尔街接管和下一次金融崩溃》 西蒙.约翰逊,詹姆斯.夸克 合著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与西蒙约翰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在经济决策机构中担任过引人注目的职位(斯蒂格利茨是一位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比尔.克林顿任内出任经济顾问团主席一职,并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约翰逊持有英美双重国籍,曾任IMF的首席经济学家)。两人不约而同地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批评。他们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美国政府的救助银行行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华尔街大型银行的国有化争论不休,并谴责奥巴马团队将资金当作赠品注入到势力强大的金融家手中,只会使银行大到不能倒闭的问题愈加恶化。如今两人都著书提出他们的控诉,并给出解答。
今年一月出版的《自由落体》一书,斯蒂格利茨将此次危机的根源,归因于被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和华尔街的政治势力鼓动起来的管制热情。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分析了学院经济学派失败的原因,并倡导构建一个更为包容、更少贪图享乐的社会。斯蒂格利茨认为,大萧条揭示出了20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形式的根本缺陷。修正这些缺陷就需要对金融管制和全球货币体系进行全面的革新。
作为一名因得利于其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研究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主要研究了市场不完善和误导激励引起的决策扭曲,这种不当激励来自于从原始放贷者到信用评级机构间的各个环节。他对金融业失败的描述并不新颖,却十分到位。
斯蒂格利茨笼统而又时常刻薄地批评“不完善的”政策反馈就远非那么令人信服了。这其中就包括对财政刺激方案的攻击,他说奥巴马团队没能成功地利用“理论、经验证据和常识”,并将银行救助计划描述为“美国历届政府所犯过的最昂贵的错误”。这一尖锐的谴责缺乏事实依据,并削弱了该书其他观点的说服力。实际上,以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眼光看来,《自由落体》就是要求有一个更强大的政府来应付所有的市场失灵。
斯蒂格利茨认为金融业需要从结构上做出一些改变——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应该关门——并要有更多更好的制度。他十分粗鲁地指责了如今的政策制定者们,并称他们碌碌无能却蒙特殊利益之惠,却使自己的主张和对政府作为主义广泛的信念听起来难免刺耳。如果政策制定者们像斯蒂格利茨认为的那样悲惨的失败了,那么他更该开始为将来潜在的政府失灵而担忧了。这种自相矛盾正是斯蒂格利茨书中的一处明显的弱点。
《13位银行家》由约翰逊和詹姆斯.夸克合著,夸克曾是一位麦肯锡咨询师,该书的观点更为狭隘,但涉及的历史背景更为宽泛也更具可读性。作者首先讨论了一年前的大西洋银行,该大型美国银行是一个寡头经济集团,这种集团通过自身的财力来获取政治实力,再利用这一政治实力来为自身利益服务。
不同与新兴经济中的垄断寡头,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不会采用公开的贿赂和敲诈手段,他们的工具是些软实力,如为竞选资金捐款,轮流在政府和华尔街任职,以及制造出一种把华尔街利益等同于美国利益的文化。但二者同样邪恶。作者认为,他们的力量解释了为什么奥巴马团队会选用“空头支票”来应对金融危机。
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美国的民主,就必须打倒这些庞然巨兽。作者建议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GDP比重都限制在4%以下,投资银行则是2%以下。这将意味着六家巨型银行面临着被肢解。
金融寡头怀疑论是美国反复出现的话题。从托马斯.杰佛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合众国银行”之争,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的财政复兴计划,美国对银行家的态度也在崇拜和恐惧间摇摆不定;踌躇于选择金融业的瓦全还是玉碎之间。约翰逊与夸克二君娴熟地总结完这段历史之后,开始讲述现代华尔街——这个国家历史上最有权势、也最集权的金融部门——不但制造了金融危机,而且还保证利用政府救助使自己获利。
与多数阴谋故事一样,《13位银行家》也蕴含真相。华尔街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势力是可想而知的,并且金融企业对竞选的捐赠数额要远远高于美国的其他所有行业,这使得金融家和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之间的关系异乎寻常的亲密。这无疑导致了危机前对金融业放松了管制,有助于危机应对措施的形成,并明显地干预了危机过后法规上的改革。
但是,和众多阴谋论一样,《13位银行家》也过去离经叛道了。书中对那些与其理论不符的事实和论据视而不见。奥巴马政府实施银行非国有化的决策被当成是寡头权力的初步证据。而对于政府大范围接管美国的大型银行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则通通避而不谈。
两位作者认为银行寡头权力的根源在于美国金融业的规模和集权。却不提实际上美国的银行体系与其它工业大国相比,其与经济的关系在集权和规模上都远远不及。还有那些影响力最大的银行游说团——如反对为金融产品设立新的消费者权益监督者——来自于小型银行团体,而非华尔街的巨鳄们。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diddady
中英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