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传

马克·吐温传

并非插科打诨


对他而言,世间一切皆笑谈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Samuel L. Clemens. By Jerome Lov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11 pages; $34.95 and £24.95.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马克·吐温:塞缪尔·克莱门斯历险记》,吉罗姆·拉芬著。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全书共511页;售价34.95美元(24.95欧元)。亚马逊有售。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样写道:“美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始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当然海明威本人也是现代文学代杰出代表。《哈》一书在1885年出版,当时的美国文坛主导是绅士派诗人,他们的语言既古板贫乏又循规蹈矩。《哈》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文学风格: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大胆不羁,滑稽有趣的语言。绅士派诗人的巨擘亨利·朗费罗高亢吟咏:“伟人的生平向我们指出,我们此生必能超群脱俗。”而在《哈》的前言中,吐温一反前人窠臼,警告说:“凡是在本书中寻找动机的人必受控诉;凡是在本书中寻找道德的人必受驱逐;凡是在本书中寻找传奇的人自寻死路。”

这本书里当然有描写道德,但不是用来说教的那种。吐温笔下的道德更符合人的本性,更发乎心灵。比如哈克冒着牢狱之灾和生命危险救出他的朋友,逃走的奴隶吉姆。至于吐温对道学文章的讽刺,如果不是J·D·塞林格塑造了一个戴着鸭舌帽,被中学开除的主人公,哈克也许是美国文学中最具批判性的形象。这本书更是一部传奇性的的美国历险记。吐温凭直觉感到,只有冒险故事才贴近这个躁动不安,生机勃勃的国家。

他理应知道这点,因为他的人生也是波澜起伏,片刻不得安歇。阅读吉罗姆·拉芬写的马克·吐温传是一种纯粹的乐趣,与其说这是一本文学评论,它更像一段旅程:我们跟随年轻的吐温穿越年轻的美国,随着他的声名鹊起,我们的视野又随他漂洋过海。吐温本名塞缪尔·克莱门斯,18岁时离开了故乡——密苏里州的汉尼巴尔。他曾在圣路易斯、纽约、辛辛那提、考库克和内华达州的维吉尼亚市干过报社工作;他也曾在银矿做过矿工;后来他学会了领航,这也是马克·吐温这个笔名的出处——每当测水员喊出“马克·吐温”这个词,就是提醒领航员:水深两浔,船舶正驶入恰能通过的浅水域。

和其他作家一样,阅历渐长的吐温认识到自己并非全才,讲故事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的确,各地巡回演讲成了他收入的大部分来源。除此以外,他经历过经商失败,靠银矿发财的梦想破灭,做领航员又漂泊无定的不幸境遇。不过,他愿意到任何地方,只为追随一个故事。在他32岁时,美国文学高踞在波士顿的殿堂之上,身为作家的吐温却为汲取创作灵感远赴欧洲和中东,只因本土文学无法打动他的心。20世纪文学评论家范威克·布鲁克斯嘲讽他“不过将文艺当作作家身份的包装”。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尽管吐温曾在游览罗马后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从未怀着如此的感恩之心,感到如此愉悦宁静,身心充满了幸福,因为就在昨天,我得知米开朗琪罗早已不在世间。”

他并不是憎恶艺术,准确的说,他讨厌任何不能拿来开玩笑的东西。吐温常常发牢骚说,文人学士只把他看成个有南方口音的逗笑角色,事实上,他完全有资格归入杰出的幽默大师行列。他们的作品同样有着严肃的本质,深刻地嘲讽了世间万象。拉芬在书中诠释道:“因为人类之于上帝,不过像醉汉身上的一个虱子一样无足轻重。”吐温是声名卓著的,虽然他本人极力淡化这一事实。他曾在伦敦有过一则趣事:有人介绍他和查尔斯·狄更斯相识,介绍人将他们两人誉为“伟人”,弄得两人尴尬不已。

另一则关于吐温的轶闻是:为庆祝诗人惠特勒的七十大寿,当时的文学界在波士顿举行了一次晚宴。朗费罗,奥利弗·霍姆斯,爱默生等人均有列席,结果吐温当场拿三人打趣。时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的豪威尔斯对马克·吐温大加斥责,说他竟敢戏谑名人,毫不尊重名声。其实,这些人不过是吐温拿来幽默的对象,正如全世界都是他幽默感的来源。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加奈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3915&extra=&page=1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