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赫•卡钦斯基

逝者

莱赫•卡钦斯基

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4月10日坠机身亡,享年60岁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莱赫•卡钦斯基私下里充满魅力,大庭广众却举止笨拙,严谨正直,有点儿高不可攀,他出身的政治环境的种种优缺点,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这种性格成型的日子,要追溯到波兰萧瑟黯淡、长达数十年的共产主义时代,先是在华沙,继而在格但斯克省。卡钦斯基与孪生兄弟雅罗斯瓦夫,无比崇拜他们的父亲,一位波兰本土军老兵。他的父亲曾与德国占领者进行地下斗争,结果却遭苏联“解放者”残害致死。以往在每晚临睡时,两个男孩常常哼唱波兰国歌:“波兰还未失败,我们依然活着。” 继续阅读“莱赫•卡钦斯基”

依然摇摇欲坠

意大利糟糕的经济


依然摇摇欲坠


政府另辟蹊径试图掩人耳目,但是意大利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很严重,这侵蚀了很多的经济增长机遇。

Apr 15th 2010 | ROME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没有消息是好消息。但是对于意大利财长朱利奥•特雷蒙蒂(Giulio Tremonti)来说,好消息也是徒劳。自从他2008年重回财政部以来,他做了一系列令人质疑的事情,比如对于那些拥有未申报财产的意大利人进行特赦,哪怕这些钱是非法所得。他因此而备受批评。不过他也做了一些深得人心的积极的事情。他终结了国会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精打细算后制定的赤字形成制度。而且他成功劝说总理贝卢斯科尼放弃曾令他的前政府备受诟病的高额支出。 继续阅读“依然摇摇欲坠”

寻觅外星智能生命

寻觅外星智能生命

一片死寂

Apr 8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 Eerie Silence: Renewing Our Search for Alien Intelligence. By Paul Davie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42 pages; $27. Published in Britain by Allen Lane as “The Eerie Silence: Are We Alone in the Universe?”.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可怕的沉寂:用新的方法去寻找外星智能生命》作者:保罗•戴维斯。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242页;27美元。英国地区由阿伦•莱恩出版,书名为《可怕的寂静:我们是宇宙的独行者吗?》

50年前,一位叫弗兰克 •德雷克的天文学家开始搜寻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英国的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在一本新书中仔细研究了:为什么可能是人类还没有收到外星人的音信,没有回音意味着什么,外星人是否还会和人类接触,以及人类会如何回应外星人。 答案很短:没人知道。

继续阅读“寻觅外星智能生命”

星相不佳

斯里兰卡执政党的压倒性胜利

星相不佳

斯里兰卡总统:我的命运我做主

Apr 15th 2010 | COLOMBO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迷信星相之术,他曾把一个颇受欢迎的占卜师投进大牢,原因是此人预言他会垮台。总统先生如此缺乏安全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1月份,拉贾帕克萨在总统选举中以200万张选票之优势击溃对手——前军队指挥官萨拉特•丰塞卡。随后,其执政联盟又在4月8日那一天以秋风落叶之势横扫大选,进一步巩固了在国会无可撼动的地位。再加上去年五月份打垮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拉贾帕克萨总统完成了政治上的“帽子戏法”,评论家们如是说。 继续阅读“星相不佳”

日本经济的慢性危机

债务缠身的日本经济

慢性危机

如果其无法解决根深蒂固的债务和通货紧缩问题,日本政府终将面临灾难

Apr 8th 2010 | TOKYO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那么日本就是其后院中纯粹的、最先进的实验室。自从去年开始中国引领世界贸易复苏,大家可以看到较之以前更大量的产品从日本船运穿过中国东海。忘记那些日本引以为傲的数码相机以及其他高科技小玩意吧。尽管日本向中国德出口开始复苏,但这些出口中国产品的涨幅低于那些超级有吸引力的产品,这些产品包括:塑料原料 (今年1,2月份同比上涨105%)、非金属矿产(上涨113%)、工程机械(上涨152%)、 纺织机械(上涨171%)、汽车零部件(上涨144%)和科学仪器 (上涨133%)。 继续阅读“日本经济的慢性危机”

都市性观念

墨西哥的文化之战

都市性观念


自由主义在首都一枝独秀,保守主义在别处遍地开花

Apr 15th 2010 | MEXICO CITY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一些墨西哥人害怕自由

耶稣受难日这一天,在墨西哥城郊区的伊斯塔帕拉帕,二十几个年轻人面带流淌的血迹,身背沉重的木质十字架,一步步艰难的向山顶前行。这就是当地一年一度的耶稣受难场景的再现表演,围观的是一群蒙着蓝色面纱,泪眼婆娑的“本地处女”,而在这些人的身后,是一个广告牌,上面巨幅的近乎全裸的模特,正在搔首弄姿地向人们推销避孕套。虔诚的信教者和激进的世俗主义者历来在墨西哥城和全国范围内是友好相处的,然而,在崇尚自由的首都和墨西哥的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分歧越来越大,进而激起了文化之战,这一现象在里奥格兰德河以北更为常见。 继续阅读“都市性观念”

管理新贵

特别报道:新兴市场革新 

管理新贵

 

广泛的创新蓄势而成管理新范式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New masters of management(1).jpg
  
新兴市场的商业创新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 个别进展之间的协同增效,使得全体效果大于各部分的单纯相加。正如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度和及时配送是所谓精益生产的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样,新兴市场的反向创新及俭约生产则是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的构成体。 
 
这个新的管理范式将两个熟悉的理念从它们先前的边界向外又拓展了一步:一是顾客至上,二是规模经济会导致单位成本的大幅下降。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些世界上最贫困的人们的需要,重新设计了他们的产品甚至整个生产流程以满足这些需求。这还包括转变消费者的定义,将之前被排除于市场经济之外的各类人等包含进来。那意味着将成本压到最低限度,在保留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去掉其他不必要的功能。 这一新的管理范式常常拓延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超越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崛起的日本产业巨人企盼的那种规模。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现在都有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且所有企业都获得了过去几十年间未曾有过的并购机会。  继续阅读“管理新贵”

美国银行和美林

美国银行和美林

莫尼汉满头汗


难道金融危机中最具争议的交易终究是值得的吗?

Apr 15th 2010 | NEW YORK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当2008年9月美国银行将美林银行一把捞起,美银的董事长兼执行长肯˙刘易斯(Ken Lewis),被众人赞誉为是该投资银行的救星,使其免于重蹈雷曼兄弟覆灭的命运。这一桩强制结合创造出美国以资产论最大的银行。不过这婚姻很快就走样成了错误的结合。

合并后,美林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亏损不断攀升,迫使美银接受额外两百亿美元的政府援助,将受援总额拉高到四百五十亿美元,也让该银行被贴上需要政府”特别”援助的标签。股东们因刘易斯的作为气得七窍生烟,认为他为区区瑕疵品付了过高的价格—交易是五百亿美金以美银股票作价,也没在事前把支付美林”明星雇员”红利一事说清。该银行因而遭受了一系列的调查,其中之一在不少讨价还价之后与监管单位以一亿五千万美元和解。刘易斯之后像斗败的公鸡一样提早在2009年年底退休。他执行长的位子是由布莱恩˙莫尼汉(Brian Moynihan)(见上图)接手,莫尼汉在2004年因其任职公司被购并而进入美银。

虽然最近几个月公愤已有所消解,而美银也还清向纳税人所借的四百五十亿美元,但是美林的交易依旧被认为是其臭无比。不过在颠陂的初创后,合并的效应开始在一些事业中浮现。尽管仍有许多风险因素存在,但是刘易斯所预测美林将被视为一宗”漂亮交易”的说法不再看来可笑。

合并给了美林一个以稳定储户做根基的庞大资金来源。美银虽然拿到大批有毒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但也得到了顶级的证券交易和承销事业,以及被认为是美林珍宝中的珍宝的那批”奔腾如雷”的经纪人和财富管理经理人。合并的最初几个月是一团混乱。当两家公司的投资银行事业部门被强凑在一起,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是被解雇就是投奔他方。对一些美林的旧员工而言,要承仰北卡罗莱纳夏洛特那些乡巴佬的鼻息,还得被他们毫不掩饰的怀疑是过度豪奢,真是士可忍孰不可忍。许多经纪人也离开了,将奔腾的人数从18,000人减少到15,000人。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的主管汤姆˙蒙太哥说,”我们也有和别人一样多的动荡”。

不过事情原可以更糟。虽然美银处于优势,但并未因而过度压制美林。美银留用了美林的名称和那公牛的象征,更花了两千万美元来为其宣传(不过,一位美林的人抱怨说,要将合并公司的英文名,”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一口气念完还真是个挑战)。当美银决定不将美林的财富管理部门和其既有的相同部门(2006年美银购并的美国信用(US Trust))合并时,美林的经纪人都松了口气。有些人将这种节制归因于美银多次购并所学得的教训。

过去几个月则渐显一些稳定的迹象。该银行开始重新招揽那些投奔他方的旧员工,包括一位美林投资银行的老将明星多德˙开普林(Todd Kaplan)。一位在去年八月从花旗被挖角来主管财富管理部门的大将沙丽˙克罗契(Sallie Krawcheck),则努力在消弭流言,例如经纪人将失去他们钟爱的佣金制给薪,或他们将变成空有显赫头衔的银行出纳。

这些努力正在开花结果。那一度争先恐后的逃窜,现在已缓解成小跑–年进帐超过百万美元顶级经纪人的离职率在2009年第四季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最近由登录代表(Registered Rep)这家行业调查出版社所进行的意见调查显示,该公司75%的员工说他们在两年内不会离职,相较于刚合并完成摩根•斯坦利˙美邦(MSSB)的61%,和瑞银集团的区区45%。瑞银的证券经纪部门目前仍混乱不断,前美林奔腾的主管包布˙麦肯(Bob McCann)正试图加以整顿,而美银则希望能有机可乘。

同样重要的是,美林的经纪人再次得到客户赞誉的口碑。他们有317位名列巴伦周刊美国千名最优秀金融顾问的排行,而摩根(MSSB)较大的证券经纪部门却只有231位上榜。同样的,美银合并后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有着不可轻忽的力量。根据交易逻辑(Dealogic)这家公司的报告,合并的美银在去年进帐的全球投资银行事业营收排名第二,仅次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如果没有美林,美银在这方面只能算是轻量级。

这至关紧要,因为投资银行业务可能在未来几年比美银熟手的零售银行业务成长要快,因为家庭的借贷和消费都将减少。在金融危机之前,美银的最高主管安心于只专注在美国的消费者,并主张那是未来十年收取银行手续费最有潜力的市场。现在可不同了,莫尼汉先生说,海外营运占三分之一的美林为他们集团提供了”各事业部门的均衡发展”。

美林的业绩在2009年提升了整个集团的财报表现,否则信用卡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上的亏损会拖累集团而造成赤字。美银的消费金融部门至今仍持续牵累整个集团。该银行即将在四月十六日公布的季报,预期将会比去年同期每股44美分的获利逊色许多。不只如此,美林被视为是新市场布局策略中的基石。其名声在海外是耳熟能详: 比之美银,美林在欧洲、亚洲、非洲、和中东有三倍以上的客户关系(不过美林在中国的进展是相对其他华尔街对手要慢)。

你先帮我抓痒…

理论上来说,合并可以让集团中的各单位为彼此提供新的商机。美国三分之一的中型企业是美银的客户,这些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并购咨询、证券承销、和财富管理这些服务,而应会让美林来提供。美林原有的事业体现在也能开始向其国际客户兜售一系列贷款和现金管理的产品。其中一个例子是商业现金管理服务(帮客户管理对供货商的付款、代收应收帐款等),这服务虽不抢眼但获利丰硕,而且美银这业务占国内第一把交椅。

实务上,这种”交叉销售”不容易成功。花旗尝试建立却无疾而终的金融超市就是很好的见证。美银的主管说他们已从类似失败的经验中学得了教训,而将会更努力来营造合作的精神(以及公平的营收共享)。有一些迹象是值得鼓舞的: 去年金融顾问交给商业银行的6,800份商机信息中,有600份产生了业绩。克罗契小姐指出其前任雇主的不同处说,花旗虽然大,却缺乏一个”引荐的文化”。不过,认为美银能成人所不能成还言之过早。

还有其他的问题点值得顾虑。该银行面临激烈的竞争。例如散户经纪业务,摩根(MSSB)和合并后的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Wachovia)都摩拳擦掌的要抢夺市场。在投资银行业务这区块,BCG这家顾问公司推测整个产业的营收在今年会下跌10%或更多,因为去年超级蓬勃的资本市场在今年会回归常态。美银想在这特别会随经济动荡的事业中屹立的决心还有待考验。一位瑞银的分析师莫旭˙欧伦贝(Moshe Orenbuch)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续航力,不过我们只有在下一个经济衰退到来时才会知道答案”。

该银行的官司也还没打完。纽约的首席检察官控告他们诈欺。股东为了美林并购案所提出的告诉仍持续在增加,最近一宗是由一家大型的荷兰养老基金所提出。不过最近法院驳回一件指控美林操纵标售利率证券(ARS)的案子倒是一件讨喜的消息。

监管也会对该银行造成冲击。做为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不论如何都会受到金融改革的影响。根据一位分析师计算,限制信用卡、借记卡和透支利息这三项收费的联邦法规将减少美银年净利达四十亿美元。美林的加入带来更多的问题,包括该集团会有更多业务落在提议中批发融资课税的范围,以及自营业务会受到提议中法规的限制(不过一些财富管理的客户却会对该银行大到不会倒感到安心)。该银行新任的财务总监查理˙诺斯基(Charles Noski)将承担在法规的激流中掌舵的任务。

不只如此,有些刘易斯大力颂扬的合并好处看起来并非虚假。渡过房地产抵押债券最糟的亏损后,美银可以专心致力于美林所带来的助益: 几个(相对)快速成长事业部门所具的优势,以及一个可供全球扩展的平台。但要如何说服市场巨型金融集团仍合道理是个挑战。罗克戴尔证券(Rochdale Securities)的一位资深银行分析师迪克˙波福(Dick Bove)认为该集团拆开来每股可值$53美元。将近是其目前市价的三倍。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zenpotdavid(台湾)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thread-33551-1-1.html

最高法院法官花落谁家?

列克星敦

最高法院法官花落谁家?


巴拉克
·奥巴马提名接任史蒂文斯的人必是聪睿、年轻并且富有争议的.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没有什么世俗文件能(像美国宪法一样)得到如此广泛的尊敬.迄今,美国宪法还常常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因此,阐释这些”模糊地带”的最高法院至关重要.正是如此,大法官约翰·保罗·史蒂文斯——最高法院中的自由派支柱——的退休引发激烈的政治争执.最高法院规定行为的边界.言论自由是否包括火烧国旗的自由?史蒂文斯大法官——他是二战的退伍军人——可不这样认为.可是谁知道继任者会怎么想呢?其他事情上同样如此. 继续阅读“最高法院法官花落谁家?”

战时纽约

战时纽约

失火的家园

纷乱的士兵、流亡者和交易

Apr 15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Helluva Town: The Story of New York City during World War II. By Richard Goldstein. Free Press; 304 pages; $28 and £16.99.
《庞大的城镇:二战期间纽约故事》理查德·戈尔兹坦 著。[1] 自由出版社;长 304页;售价28美元或16.99英镑。

在阿里斯托芬[2]深刻而讽刺的喜剧作品《利西翠妲》中有这样的情节:雅典的女人们决定不和她们的丈夫做爱,除非他们结束伯罗奔尼撒战争。此举果然凑效,欲钝其器,先禁其欲。看起来二战期间的纽约却截然相反:1943 年,有3662名纽约的士兵报告他们感染了某种形式的性传播疾病。这个数字尽管远高于美国其他城市,但考虑到以下这些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成群的士兵在起航欧洲或日本前会在纽约逗留数日;女孩们渴望与身着军服的男人激情拥抱;频繁的断电让城市笼罩在漆黑寂静中。 继续阅读“战时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