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战争

来自互联网的威胁

各国,是时候该谈谈因特网上的“军备控制”了。
Jul 1st 2010

历史上,新兴技术一次又一次地给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有时巨变有如迅雷不及掩耳,有时点滴变化滴水石穿:历数往昔,战车,火药,飞机,雷达,核聚变,都深远地变革了战争。信息技术亦然。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各国经济,使西方国家的军队获得了巨大优势,例如,他们能够向世界各地发射遥控飞行器,以搜集情报、攻击目标。但是数字技术的传播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它使军队和社会暴露在数字攻击的“炮火“下。

这种威胁复杂、多面,并具有潜在危险。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有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系统,这增加了敌人的攻击途径。如若发电站、精炼厂、银行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被迫瘫痪,人们便性命难保。然而,在其他空间,人们的行为甚至战争都受到相关法规的管制,而网络空间却极少有此类规则。如同核军备和常规军备控制,大国应该开始就如何减少网络战争的威胁进行讨论,以及时扼制攻击,避免悲剧的发生。

继续阅读“网络战争”

奥巴马与英国石油之战

美国政治与经济

美国对英国石油(BP)表示愤慨在情理之中,但对其他商业行为一并打击,则是一种退步Jun 17th 2010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一个多月了,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眼看着泄漏的原油在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肆意扩散,心里却同其他美国公民一样,无奈而忧心。在饱受了同胞对他无能的指摘后,他终于行动了。向着唯一可攻击的目标—英国石油(BP)—他动手了,为了表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办公室(Oval Office)首次发表了针对它的讲话。

外界对演讲的效果评价很低,唯其中责难英国石油(BP)的部分稍得民心。本周,迫于强大压力,英国石油(BP)宣布,将支付美国政府200亿美元并已开始付诸行动,用于诸方补偿及油污治理,同时取消本年度所有分红计划,并另设一笔款项(仅1亿美金),用于赔偿失业石油工人。

继续阅读“奥巴马与英国石油之战”

麦克里斯特尔离任后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离任

巴拉克•奥巴马罢免了其阿富汗的总司令。但是真正的担忧在于这场战争正走向战败。

Jun 24th 2010
1.bmp

世界超级大国的国家安全顾问是一个“小丑”,其副总统是个无名之辈,其总统“令人不安、胆小懦弱”。美国驻阿富汗总司令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身边的官员发表的这些话在一场风暴中吞没了美国,这场风暴对其战争的破坏与任何塔利班的突袭不相上下。美国明智地注重平民控制其军事力量,6月23日,显然无所畏惧的奥巴马总统让麦克里斯特尔为其不配合他的工作付出了代价。但是总统的果断无法改变一个更真的事实。美国以及其盟国在阿富汗日渐式微。 继续阅读“麦克里斯特尔离任后”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美国报业

报业险境求生,彻底改革势在必行
Jun 10th 2010 The Economist

一年前,报业陷入绝境,在报业岌岌可危时,发生了什么?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恐慌下,许多曾选择报纸的广告商和读者转投互联网的怀抱。诸如《旧金山纪事报》的报纸已着手为自己的命运编年记事。联邦贸易委员会已召开一系列的会谈研讨如何拯救报业,商榷是否将报业转变为公益性公司或由各州政府提供资助;并计划于六月十五日再度商讨。日至今日,这样的研讨似乎跟不上报业行情变化了。 继续阅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技术和繁琐

技术紧缩的颂歌

技术产业似乎已经重拾“少就是多”的理念。

Jun 10th 2010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 Leaders
20100610.jpg

“紧缩”现在是政客和经济学家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它很少从技术人员的嘴里蹦出来。尽管“少就是多”的理念在建筑、设计和时尚领域追捧者众多,但技术产业却历来笃信相反的理念。产品应该有尽可能多的特色,下一年的版本特色应该更多。随着价格的下降,那些新的特色很快落伍,变得乏善可陈,不信你就去买个不带摄像功能的手机或者一辆没有电动车窗的汽车,这使得厂商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以便超越竞争对手。不必担心没人使用这些新的功能(这篇文章是用1997年的文字处理软件录入的,但这看上去似乎效果还不错)。在竞赛中,多多益善。 继续阅读“技术和繁琐”

通货紧缩:两难选择

全球经济政策

发达国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物价回落,否则将危害新兴经济体

Jun 3rd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个更值得担忧?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为关系重大的了,也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加模棱两可的了。金融市场给出的信号并不明确:通过长期国债发行量的不断减少则可以看出,投资者对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甚是担忧;通过黄金价格的直线飙升则可以看出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恐惧。 继续阅读“通货紧缩:两难选择”

一“日”无“君”

鸠山由纪夫辞职

它曾羡煞旁人;而如今,它只能期盼着糟糕透顶的局势能使改革终于成为可能。

Jun 3rd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2006年以来,日本已经有过5位首相,其中的三位仅在任一年。鸠山由纪夫一事无成,他于6月2日宣布辞职,在任共259天。鸠山突如其来的辞职尤为令人沮丧,因为去年8月他在竞选中的胜利本来看似预示着日本政坛的一个新起点,毕竟,在此之前,自由民主党已手握大权数十载。结果,他领导的政府跟往届政府一样无能,一样漫无目的,一样丑闻缠身。

继续阅读“一“日”无“君””

一个足以置之不理的争论

国际刑事法院和侵略行为

针对侵略行为法律定义的争辩或将抹杀国际刑事法院的功绩

May 27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八年前,国际刑事法院问世,当时许多人对其能否行善还是疑虑有加,更有一些人直接将其视为一大祸端。后者所居的阵营就包括乔治布什,他恶批国际刑事法院为“异国法院”,担心美国军队及官员遭受其恶意指控。美国可谓做足外交功课来干扰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并希望美国公民能得到彻底的赦免。 继续阅读“一个足以置之不理的争论”

惊慌重现

全球经济

May 27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作为曾经的经济危机化解者,如今的政府沦为危机制造者

全球经济复苏近一年来,金融市场虽没了雷曼兄弟般的危机时刻,但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惊恐。自四月中旬以来,摩根士丹利全球股票指数跌幅超过15%。随着投资者转而涌向更为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国库债券收益受到重创。最近三个月的银行间借贷利率创下近十月新高。刺激增长的活力消耗殆尽,投资者们身处艰险。 继续阅读“惊慌重现”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May 20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水正变得越来越紧缺,这主要是因为农业。更好地管理水资源能够减缓这个趋势

为了钻石,人类相互残杀;为了石油,国家之间开战。但是假如没有水,这两样世界上最贵重的商品将会变得一钱不值。淡水是生命的必需品,而且无可替代。尽管水大都无法估价,但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本周的《特别报道》关注的是需水量的增加所会导致的日益显见的后果。世界上流经产粮区的大河现在很少有全年都入海的,假如入海了,也是细流。不如这个明显,却要更为严重的现象是,从地下的蓄水层取水。蓄水层虽然隐蔽在视线之外,却大得足够带来地球引力场的改变(NASA在太空中的卫星就可以观察到这种改变)。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包括美国、印度和中国,地下水位正在下降。 继续阅读“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