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失色的公众公司

经济学家:熊彼特

传统上市公司面临竞争

From The Economist  Aug 19th 2010

过去的150年来,上市公司横扫千军万马,独领风骚。于是,华尔街人士纷纷放弃了安逸的合作制转将公司上市。共产主义人士也抛弃了五年计划,选择了股票上市。同样的,硅谷企业家们面对着不仅能让新兴企业转公而且还能让创立者暴富的首次发行募股之神,也已俯首称臣。

但是,上市公司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吗?上市公司的崛起,是以19世纪中叶流行的两种老牌组织形式–私营合伙公司及特许公司的没落为代价的。私营合伙公司灵活性十足,却缺乏有限责任的重要元素。那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许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受政府掌控。自由改革家们结合了这两种形式的精华创立了新的公司形式:在此,经理人不再受政府约束,投资人也有了有限责任的保护。他们的这项发明征服了全世界。

而今,私营合伙公司和国有控股企业开始复苏。全球市值最大的三家银行中有两家是中国国家主导银行。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中国移动,就是国有企业。像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这样的国有能源企业如今占领了全球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许多类似的国有大型企业都有老式注册公司的影子。他们拥有私营企业的特质,例如,董事会和股票上市。但他们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工具。中国政府认为矿产是国家安全命脉。因此,这就像是旧时的东印度公司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纷纷踏遍全世界寻找原材料,建造公路和铁路把原材料运送出去。

私营合伙企业的复苏也在稳步进行中。以上世纪70年代怀俄明州的一项法律为伊始的美国的一系列法律变革在96年美国国税局的一项裁决中到达顶峰。这些变革给私营合伙企业带来了便利。合伙企业如今不但不用负担无限责任,还能发行流通股。由于合伙企业不再因合伙人的离开而倒闭,他们较以前更能打持久战。不仅如此,他们也幸免于压迫企业部门的双重税收:该税收要求企业缴纳企业税,同时持股人还需缴纳分红税。

这样变革的结果就是在全美的中小型企业中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 伊利诺州大学的法学教授Larry Ribstein表示,美国有三分之一有能力纳税申报的企业如今都改组成了合伙企业或是所谓的“非公司”。同样的,有许多大型企业也开始因为昂贵的业绩汇报和耐心有限的投资商而抽身股市。公开交易的合伙企业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融会贯通了公司与非公司的特点。许多像联合博资(一家健身美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都放弃了公共股市转而投入私募股本的怀抱。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投资工具,融资收购公司,对冲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是“非公”改革的领头羊。除了一些像黑石集团一样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以合伙的形式组成。公司蓄意收购者通常通过合伙的形式创立基金,以此谋利。他们的目标通常重新调整为合伙企业。这就促使经理人能像企业所有人一样工作,而不仅仅是被雇佣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公司盈利亏损皆有可能,此外,他们还有几年时间来调整企业,而不用每个季度都要向股市递交业绩。对冲基金通过收购企业和出售不良资产来盈利。风险投资家通过向新生企业租赁自己的声望和专业知识来获取长期利益。对冲基金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还各有其独特的盈利方式。那就是,让基金经理人像合伙人一样工作。用时下的流行语说,就是切身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局势下,上市公司将何去何从呢? 国有控股企业众多的弊端必然造成长期的威胁。政客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让董事会录用其无能的亲信,做起国家富强的白日梦或是收拾庞大的失业人群。最大的几家国有企业之所以大,是因为国家进行了行业垄断。例如,垄断沙特石油的人,自然是财源广进,挡都挡不住。

未上市的私营企业对现有的经济秩序是一个挑战。毫无疑问,未上市的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企业形式,这并不是什么坏事。生态系统得益于生态多样化,以此类推,企业形式的多样化也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只有在退出公共市场后才能得到周期性的有效调整。尽管如此,私营企业也有阻碍其自身发展的弊端。他们没有像公众企业那样充满活力的企业管理体系,也不做财务报表。他们过分依赖借贷。许多在信贷热潮时期借贷过度的企业如今只能对这高筑的债台摇头叹息。(许多企业在信贷繁荣期间,沉溺其中。现在宿醉过后,头痛欲裂。)

上市的有限福祉

实际上,公众和私营两种企业形式是互相依存的。一家私营企业复苏之后,只有通过上市,才能带来盈利。如果没有诱人的首次发行募股,风险投资家就不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新兴企业。公众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可能信心受挫,市场占有率下降。但是,在信任度极高的19世纪中叶建立起的这种公司形式仍然有其健康的生命力。

译者:cindywu413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