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st 2010
英国国家美术馆探索作品归属的复杂性
侦探们正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走廊里盘查。该美术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识别并且保存画作。一件作品是否是赝品,是否是为欺骗而作?一件作品是否在创作多年之后被改动?——为了迎合后来的潮流,为了更容易卖出。一件真品是否会被后人错当作一件更受青睐的当代真品?假如一幅画是复制品,那么是否与原作是同期画作,可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创作?复制并不是安迪·沃霍尔的首创,但是早期的复制品制作需要更长时间。
这次侦查的部分结果(发现线索,得出结论)已经汇集一起,放在国家美术馆的一次新近展览中展出,展览将持续到9月30日。侦查得到的证据被很清晰地呈现出来,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作品大多是美术馆的自藏品,不论是桑德罗·波提切利、多索·多西,还是保罗·乌切罗、伦勃朗工作室,亦或是乔尔乔涅。
各展室的主题依次是:谎言与欺骗,大改变与小改动,张冠李戴,秘密和难题,成为波提切利,救赎与复原。结果这是一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展览,偶尔还颇具趣味性。有一幅放大了的照片很能引人会心一笑,照片里,被仔细画上的裂纹狡猾地模仿了古老画作的外表。这些制造赝品的混账可以显得如此地有魅力,前提是你不是他们的受害者。
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侦探必须主要依赖其鉴赏功力。说到鉴赏功力,一双好眼睛很关键,广泛的知识面也很重要。而现在有了先进的科技。有一幅画作在其1924年入馆之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弗朗西斯科·弗朗西亚的作品,但最近用红外线反射成像法分析之后,发现是一件19世纪的伪作。这种鉴定法实际上是穿透了层层的涂料,看到了里面。并非所有的科学揭秘带来的都是坏消息:一幅15世纪的肖像画——画的是当时被谋杀的殉道者圣徒彼得(死时头上插着劈刀),X光照过之后,结果是一幅更早的男修道士画像,作者是乔凡尼·贝利尼。在做出改动之时,这位圣徒的肖像画市场比贝利尼画的市场要好。
鉴赏功力有时会压倒科学证据。让-巴蒂斯特-卡米尔·柯罗在1826年画的一幅小幅罗马风景画,上面的绿色颜料经过科学分析被证明是铬绿色。而艺术家被认为在10年之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这种颜料。据此,这幅柯罗画作是伪作吗?根本不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艺术家使用铬绿色的时间要比认为的早许多年。这件柯罗作品仍然是一件柯罗作品。
国家美术馆科学研究部主任、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阿肖克·罗伊认为,尽管科技能够认定一幅画不是谁画的,但是不能证明是谁画的。鉴赏功力仍然是一件强大的工具。国家美术馆现任馆长尼古拉斯·潘尼认定两幅意大利画作的作者是保罗·维洛奈斯塞和拉斐尔。经研究证明,他是对的。
这次展出的误认作品包括一幅杜勒的肖像画,后经研究判定并非出自其手;还有一幅波提切利的作品也是如此。美术馆中最有名的经重新确定作品归属的作品是《粉红圣母》,现在被鉴定是拉斐尔的作品。该馆在2004年花2200万美元买下这幅作者被重新认定的作品。
此次展览会教给我们的其中一课是,并非所有的作品归属都必然会永久不变。科技无论多么先进,都可能随时间流逝而被更好的方法所取代。这不是侦探小说;歇洛克·福尔摩斯也可能会弄错。作品的归属通常是一种假定,而非不可动摇的事实。国家美术馆能够将它一些昂贵的错误判断纳入展览的一部分,这是值得钦佩的。了解这个过程是这次展出的乐趣之一。
译者:eas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