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
问题在于多头而不是空头
Jun 10th 2010
如果你对市场无效没有异议,这说明市场有时是不公平的。比如网络公司的股票会被炒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市场价格完全背离经济基本面一样。同样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也会升到极高的水平,这就使得国家项目承担了过重的筹资成本。
政府们也可能为了回应市场信号而实施了不恰当的经济政策。一些人认为欧洲就正在发生这种情况,政治家们对希腊危机担忧至极,采取了紧缩政策,而这些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经济减缓(尽管这样的危险有时能被夸大)。
市场的力量看上去似乎势不可挡,尤其是对小型国家来说。但是坦普尔顿的新兴市场基金经理Mark Mobius指出,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他认为大约在600万亿美金左右)允许投资者只需运用一小部分的筹集资金就能够对个别货币和市场进行攻击。
但是当你查看数据时,就会发现那些被攻击的市场并不是被随意选中的。今年,当《经济学人》基于如平衡预算和负债率(负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等衡量指标将国家进行排序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处于倒数6名之内,而排名靠前的芬兰,瑞典和瑞士就没有受到做空抛售的恶意攻击。如果希腊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的负债,那么即使它面对较高的债券收益率时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市场能够迫使政府丢弃不合理的政策,尤其是并没有真实反映市场的挂钩汇率,那么市场就能起到正面作用。1992年当对冲基金经理乔治.索罗斯“帮助”英镑脱离欧洲汇率体系时,他帮助了英国。当时贬值和低利率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的经济得以回归繁荣。
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危机不是一个清晰地案例。首先,曾为《经济学人》新闻记者的Sebastian Mallaby在其《钱比上帝多——对冲基金新史》一书中发现基金经理们当时没有达成共识。包括索罗斯在内的许多人因为没能准确预测哪个国家会被拖垮而损失惨重。其次,在短期内,贬值浪潮对银行影响十分严重。然而危机后,亚洲国家最终采取的政策使得在2007年到2008年间他们的金融体系蓬勃发展。
投机者们的罪责更多的在于引起泡沫而非泡沫破裂。20世纪90年代初大家对亚洲的发展神话深信不疑,导致资金纷纷流入。这些钱转入投机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没有泡沫就不会有泡沫破裂。
同样地,欧洲政治家现在痛恨责骂的投机者们与20世纪90年代上演“ 交易”的是同一批人。他们购买周边欧洲政府债券,希望这些债券的收益率能与德国的持平。交易奏效了,投机者们挣到了钱,政府也因借款成本降低而受益,没有人在抱怨了。
但是这种看上去无害的局面无益于长期发展。这使得政治家们相信成为单一货币成员可以搭便车。欧元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版的金本位,德国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坚国家,扮演着“金块”角色。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间由于黄金本位的限制使得国家对预算和贸易赤字都要小心控制。要与德国竞争侧需要其他欧元成员有着同样的谨慎。
最近的一个市场失灵的例子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使得普通的房屋购买者和金融机构承担了过多的房地产价格风险。当市场崩溃时人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空头—那些做空二级债和银行股票的(机构或个人)。但是二级债的价格其实已经被高估了并且一些银行也已经破产了。空头只是加速了真实价格的调整形成。反而早些年的“多头”才是问题所在。市场是不公平的—过于乐观。
唉,如果政府们都像法国的Nicolas Sarkozy和德国的Angela Merkel一样对做空者进行打击,那么将没有人来抑制下一轮泡沫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股票或者房地产市场还有一场泡沫的话我们将不会再听到这些领导们对投机者的斥责声了。
译者: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