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同性恋问题

中国的同性恋问题

附带损害

Mar 18th 2010 | BEIJING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既非同志,亦非伴侣

 
爱情常常意味着道歉。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家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想要有男丁承继香火的愿望已经导致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一直被隐藏的问题在近些年逐渐浮出水面。在中国,有几百万女性的丈夫是同性恋,她们不得不忍受无爱且糟糕的婚姻生活。由于网络的普及,这些女性求援的呼声开始出现在主流文化中,人们将这些女性称为“同妻”,由“同志”(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俗称)和“妻子”两个词合并而成。

据估计,美国的男同性恋中有15%-20%选择异性恋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上海大学退休的性科学先驱学者刘达临(音)则认为这一比例在中国应为90%,按该比例来算,中国的同妻人数可能达到2500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家李银河对此现象的解释与孟子的说法如出一辙。她说:“我们将没有子嗣的家庭状况称为绝户,就是说这户人家绝后了。这被认为是最大的悲剧,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很多同妻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女士认为女人永远不能嫁给一个同性恋,她解释道:“她们的丈夫眼中根本没有妻子,不想接近她们,不想触碰她们。这对女性的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严重打击。”

何晓培(音)在北京经营着一个叫做“粉色空间”的同妻支援团。她说,很多同妻因为丈夫拒绝或不能同她们过性生活而陷入严重抑郁状态。一般而言,同妻们在结婚前几乎没有性经验,对同性恋也几乎没有了解。一旦同妻发现了丈夫的性取向,并确信丈夫无法改变,她们通常会感到气恼,觉得丈夫背叛了自己。

“粉色空间”并不为其求援者提供建议,只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何女士说,参加“粉色空间”的很多女性在吐露心事后,都得到慰藉,感到解脱。一小部分最终选择离婚。但大多数还是选择继续她们虚假和无望的婚姻。

李女士说,人们不应该责备同妻的丈夫,他们承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隐瞒性取向,选择结婚。在中国还没有强大的同性恋游说团。但李女士已经利用其自身影响力为同性恋争取婚姻权利。2003年,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为同性婚姻合法化请愿,但她的提议没有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者,因而没能就此进行正式讨论。根据要求,在3000名代表中至少要有30名代表支持提议才能举行正式讨论。此后,她又三次向全国人大顾问团提议就类似主体进行商议,并初见成效。最初人大代表对她提议的态度是告诉她,同性婚姻是错误的,现在他们的说辞是中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同性婚姻。但李女士自己也认为这一现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因为中国的家本位传统实在太过根深蒂固。她说:“如果同妻问题能够消失,走入历史,中国将会是最后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国家。”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yanglijinwx

中英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2102

“中国的同性恋问题”的一个回复

  1. 这个问题很特别,至少在中国这个保守的国度里是这样的。短期内中国不可能接受这个名词“同性恋”。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