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贫民窟生活

向上提升

欲发达,需受教,勤工作,待好运

Jul 22nd 2010

重生在里约贫民窟:在里约热内卢的四十年边缘生活。

作者:珍妮丝-珀尔曼

20世纪中期,一次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让巴西政府措手不及。不过这也并非史无前例: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离开了田地来到城市,创造了如此宏伟的摩天大楼和爵士乐。但是巴西移民的规模和速度却是前所未有的。40多年的时间里,居住在”Favelas”1亿8百万(超过了巴西总人口的一半)巴西人来到了城镇。

新的电台广播以及后来的出现的电视将里约热内卢刻画成一个阳光普照女孩遍地的梦幻城市,因此吸引了很多的移民。只不过他们的时运不佳罢了。里约热内卢的经济在倒退,政治家们的质素亦每况愈下,后者可以一直追溯到1960年巴西利亚篡夺了里约热内卢的首都地位。当新的移民来到里约,找到栖身之地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小块零碎的石头和砖瓦自己动手盖。现成的地只有城市之上的山冈,虽然有无与伦比的视角,但是长期以来有山体滑坡的威胁;又或者只能把房子盖到洪水泛滥的平原地区。

尽管如此,一段时间内棚户区的居民还是勉为其难的度过了难关,他们背井离乡的决心不容小窥(20世纪中后期传入巴西的稍纵即逝的“经济奇迹”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和年长的里约人(现在和以前的里约人都被称作Carioca)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棚屋,他们总会眼神迷离的回忆起那个安详的地方,那有着城市里最好的风景和许多好音乐。

政府机构的想法却不尽相同,尤其是1964年军事政变后民主被消灭的二十多年里。伊帕内马海滩和山群之间的泻湖区周围、以及黎布朗周围的Favelas都被情理干净了,现在那里是城镇最贵地区。有时候,驱赶那些棚户区居民要动用军队甚至发生枪战。然后居民们集合起生还的家庭成员和剩余的财产在别处开始新的生活。间或因为他们的收入不同,被分开安排到政府在城市周边修建的房子了。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珍妮丝-珀尔曼得知这种社会现状来到了巴西,她是一位公开的贫民窟热爱者。伯尔曼女士不顾引起政府的猜疑(1969年她被丑化为国际颠覆者),和她的团队完成了对750人的调查研究,1976年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本名为“边缘迷思”的书,这本书中提到,贫民窟并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毒瘤,相反地,贫民窟的居民包揽了城市所有低收入的工作,实际上保证了一个地区的正常运作。

本世纪初期,珀尔曼女士重返巴西试图尽可能多地找到曾经参与过调查的人员,了解他们生活的境况。她成功找到了40%的人,并且开始找原因:为什么一部分人始终贫穷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成功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贫民窟是否真的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贫穷的深渊?

她的发现是令人吃惊的。超过半数曾经参与调查的人已经搬出贫民窟,可见他们并不是像人们预想地那样走投无路。总的来说,珀尔曼女士发现当地社会的流动性比大量贫民窟调查得出的结论要多。尽管受教育水平最能预测出身贫民窟的人能否出人头地,但是努力工作和一点点好运也是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里约贫民窟发展的主要阻碍是贩毒,自80年代里约成为向欧洲贩毒的一个中转点之后,巴西政治集团就放弃了该地区的暴力垄断,由毒贩和民兵接手。许多珀尔曼女士的研究队伍,他们的子孙都在双方交火中被逮捕了。

译者:思人siren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