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如前

美国和以色列

虽仍力挺,但已有隙

Jun 3rd 2010 | Washington, DC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在奥巴马看来,此事(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来得极不合时宜。美国政府一直敦促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新制裁,同时大力支持其中东问题特使乔治•米切尔斡旋巴以“间接谈判”。但这两样努力现在都濒临破产。而且,就在此次袭击事件前不久,奥巴马才决定修补自3月以来陷入低谷的两国关系。原因是,正当3月间接谈判即将举行之际,以色列宣布了要在东耶路撒冷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

在那次争端中,奥巴马要求内塔尼亚胡冻结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定居点计划,但遭到内塔尼亚胡的拒绝。于是在3月访问美国白宫时,内塔尼亚胡受到了冷遇。不过出于某种原因,奥巴马政府在数周前认定,和好时机已到,便再次邀请内塔尼亚胡访美。按计划他应于本周到访,但在此次袭击事件发生后,内塔尼亚胡便立即中断了对加拿大的访问,直接启程回国。

不管奥巴马总统个人想法如何,美国并没有同国际社会一道谴责它这位任性妄为的盟友。在纽约,美国外交官确保了联合国的紧急会议没有对以色列使用谴责的字眼,只是呼吁对事实进行公正的调查。在与怒不可遏的土耳其总理通话时,奥巴马也态度谨慎。他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慰问,也肯定了对加沙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的必要性。但据白宫对此次谈话的总结,“是在不破坏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
     
国内政治一如既往地左右着奥巴马的回应。自3月两国关系紧张以来,以色列在国会的朋友重又开始向白宫强烈施压。一封肯定密切的两国关系意义重大的信得到了435名众议院议员中334人的签名。同样地,100名参议员中76人在信上签了名。尽管新兴的亲以游说团体“J街”横空出世,精力充沛,态度温和,但与AIPAC,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相比,后者无疑更具实力,且不惮于施展其势力。
  
不过,即便是在国会,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并非坚如磐石,并且出现了变化的迹象。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官员丹•赛纳,最近指出,民主党内部对以态度已现“切实分歧”,“而且这些分歧在以数十年未见的方式扩大、加深”。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共和党人而言,支持犹太国家,实际上只是一种信条。

随着11月中期选举的临近,民主党准备重挫共和党,因而此时挑起与以色列的斗争显然不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自5月初美国就一直努力修正其白宫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所谓的政府发出的“错误信息”。一群高级官员也强调,美以关系牢不可破。
    
即便如此,国内政治的影响可能会被夸大。虽然在袭击事件前两国关系就在缓和,但在近几个月中,奥巴马也已清楚明白地表示,以色列不能再把美国的支持看作理所当然。他似乎确信美国能够而且应该在巴勒斯坦实施两国方案。虽然内塔尼亚胡表示这也是他的目标,但就他而言,我们充分有理由怀疑他是否真诚。不过,只要两国领导人都在位,且信念不变,那么对于不断疏远的关系,这也许是一剂良药。 

译者:postirene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