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出俄罗斯悲剧

莫斯科爆炸案之后

另一出俄罗斯悲剧

两起骇人听闻的莫斯科地铁恐怖爆炸案,意味着必须在北高加索问题上采取新措施

Mar 31st 2010 | MOSCOW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3月29日晚,夜色未浓,莫斯科地铁线如往日一般正常运行,可车厢比平时空了许多,一些乘客上车前,还在自己的胸口上划着十字。地上的血迹、玻璃碎片,还有悼念的鲜花,都昭示着12个小时前致39人死亡的两起炸弹袭击。第一起炸弹袭击发生在早晨8点前,地点为卢比扬卡站,这个站的不远处就是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局(FSB)的总部所在地。距第一起爆炸案40分钟后,第二枚炸弹袭击了文化公园站。官方称爆炸案的凶手是两名女性自杀式袭击者,同时,当局将矛头指向了穆斯林聚集区北高加索。据部分俄罗斯媒体报道称,莫斯科警方有可能在爆炸发生之前就接到了警告。即便如此,恐怖分子还是轻易地混进了地铁站,这正是拜俄罗斯警察的糟糕能力所赐。

安全部门没费多大劲就在监视屏幕上发现自杀袭击者和她们的头儿登上了一节车厢。莫斯科对紧急情况的反应还是相当高效的:疏散人群、为救护车开道、建立紧急情况指挥中心,一气呵成。的确,从总体上来看,莫斯科应对恐怖袭击还是有一套的。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莫斯科地铁在过去20年间曾遭遇了数次恐怖袭击。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共有41人死亡。这个黑色的年份见证了两起莫斯科地铁爆炸案,两架飞机失踪,以及最悲惨的北奥赛梯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

04年后,莫斯科就再也没发生过恐怖袭击事件,市民也得以生活在相对的安逸中,似乎与酝酿着暴力因子的北高加索地区隔离了开来。车臣战争结束后,在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的铁腕之下,这个共和国相对还算老实。前反政府分子卡德罗夫从莫斯科为车臣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巨额的补助。

 

然而,近年来,暴力从车臣蔓延到了整个地区(俄罗斯安全部门高官Alexander Bortnikov十分谨慎,他将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源头定位北高加索,而非车臣)。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北高加索局势视为国内最不稳定的政治问题。莫斯科爆炸案两天后,毗邻车臣的达吉斯坦境内同样发生了两起爆炸案,造成大规模死伤。

北高加索地区境内,肆意滥杀、无端失踪、虐待拷打、部族混战已是家常便饭。连俄罗斯官方都承认,恐怖分子的一部分资金和武器来自于腐败的官员。那些自认是国家代言人的腐败野蛮官员,同样帮助恐怖分子招募激进青年。

上个月,北高加索地区封山为王的恐怖头子乌马罗夫,叫嚣着要把战火蔓延至俄罗斯的城市。近几周内,俄军对乌马罗夫氅下的几支武装发动反恐袭击,几名高级头目由此命丧黄泉。一些观察家认为莫斯科爆炸案正是乌马罗夫对此的嗜血复仇;另一部分则称爆炸案是历经数月策划的成果。

生活在北高加索区之外的俄罗斯人,没几个会关心那儿的暴力问题。虽然北高加索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但该区的穆斯林发现,他们在俄罗斯的其他地方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对象。莫斯科爆炸案表明,北高加索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要想改变那里的状况,就需要在整个国家内进行改革。

甚至在莫斯科爆炸案发生后,都没有出现什么关于北高加索地区暴力根源的公共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政客和评论家们合乎自己政治利益的高谈阔论。克里姆林宫的辩护者们将平民死亡的责任推到了自由派人士的头上,他们称,自由分子对当局的批评导致了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政府一方,则以先前发生的恐怖袭击为借口,关闭独立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取消地区选举。所有的这些举措,都使辩护者们的伪爱国口号——团结在克里姆林宫周围——显得更为耸人听闻。而克林姆林宫的政治对手们,也都不无担心地表示,当局是在利用恐怖袭击作为借口以攫取更大的权力。

没几个俄罗斯公众人物能超越政治争议来看问题,但资深人权斗士Lyudmila Alexeyeva做到了,她是少数几个在是否要参加3月31日抗议政府活动上感到纠结的人之一。据其博客日志称,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而非去参加抗议活动。可悲的是,俄罗斯很少有政治家和公众人物能认同她的这种思想斗争。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