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白色

白色狂热

May 19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online

如果要以一场拍卖来窥见竞拍市场对中国珍宝的痴迷与争夺,那就非5月13日伦敦宝龙拍卖莫属了。

前61件拍品的委托人为英国收藏家杰克罗斯的继承人。他的遗孀去年也已去世。这61件拍品中一半为玉雕,其中不少为16世纪的作品。尤为难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英国著名战后商人Sydney H. Moss卖与罗斯的。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及业余收藏爱好者,罗斯喜欢流连于伦敦西区,拜访Moss和他的同行John Sparks,一起讨论他们新入手的物件儿,偶尔也会买回一两件心仪的东西。19世纪对中国古墓和宝藏的掠夺以及20世纪早期起义期间瓷器及玉器的出口使得中国艺术品在英国文化圈及欧美收藏者间十分普遍,流行。中产阶级家庭中摆放几件中国古董也并非什么稀罕事儿。

然而这种兴趣,至少在西方而言,却逐渐淡化了。继承人中延续父辈品味的并没多少,持续攀高的价格也使收购充藏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很多家庭选择出售藏品,分割收益。正如罗斯当年从Moss或是Sparks那儿买来这些宝贝,半个世纪后它们又再次涌回市场,来自中国的卖家争相竞拍,急切要让这些珍宝重归故里。

任何一个中国买家都会首推乾隆时期的作品(最好有官方标记),文人物品以及白玉。因此罗斯侧重玉器的收藏的确非常吸引人。新邦德街的宝龙拍卖大厅吸引了大约200人,一半以上是中国人。香港著名商人William Chak的夫人Priscilla Chak就坐在拍卖师的最前面。少数西方人也位列其间,包括伦敦著名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经销商Roger Keverne以及来自伦敦的James Hennessy和纽约的Richard Littleton。

第一件拍品为一对小巧的明黄羽玉雕鸭,它的叫价定下了此次拍卖会的竞价节奏。这对玉雕的最高估价为2,000英镑(约合2,900美元),最终以19,200英镑(含佣金及税款)的价格被Chak夫人拍走。第四件拍品是一支高16.6厘米的立鸭形玉雕笔洗,同样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玉体自身的色彩,鸭子浅色的双足及下腹与棕褐色的头部及翅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价4,000英镑,一位新买家在55,000英镑时加入竞拍,失去耐心的其它竞拍者开始大幅加价,拍卖师甚至跟不上叫升速度。这支估计为6,000英镑的笔洗最终以156,000英镑的价格成交。另一件稀有的黄褐色乾隆时期玉雕作品,原本估计为18,000-22,000英镑,最终的成交价则高达228,000英镑。

然而当日拍卖真正令人激动的还是白玉作品。尤其是第21件拍品,一只高约21厘米的精美扁平白玉瓶。估价30,000-40,000英镑,很快叫升5,000英镑。然而,当站在大厅后方佳士得拍卖行代表加价50,000叫出“100,000英镑”时,甚至连拍卖师Colin Sheaf都倍感惊讶。价格升至300,000英镑时,仍有三位买家在角逐。拍卖锤最终敲定来自宁波慈溪的商人以580,000英镑拍得这一白玉瓶,在场的所有人旋即报以掌声。

“这无疑是宝龙有史以最为重要的一次私人收藏拍卖。”Sheaf表示,Sheaf不仅担任此次拍卖的拍卖师,他还是国际亚洲艺术拍卖的主管。“我们从未见如此有竞争力的中国大陆竞价,这证明了成功企业家及来自世界最具信心经济体的新买家对艺术品市场的控制程度。”

亦或是按照Keverne的说法:“价格还在攀升。市场自会说明。”

译者:湖心亭赏雪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