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改变地球

地球工程

同心改变地球


应对气候变化,或许只是随意治理大气和海洋。所以有此能力的人希望能有明确法规可为依循。

Mar 31st 2010 | ASILOMAR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1975年,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齐聚加州蒙特雷半岛的阿西洛玛。这些人来自当时足以改变世界的前沿科学领域——基因工程。这条新辟的科学蹊径所触及的道德底线,以及它的技术安全性,是与会人士共同探讨的话题。就在会议的前一年,多数基因科学家自愿停止了在物种间进行基因转换的实验,因为这项试验引发了广泛担忧。人们担心“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危及人类健康,对环境构成威胁。停止实验的决定增强了外界的信心:作为生化领域的新学科,基因工程的发展是审慎的,认真考虑到后果的。阿西洛玛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探讨安全性的范围,从而在此前提下能继续进行转基因实验。同时,也为不久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振兴扫清了障碍。

今年3月22日至26日期间,另一批科学人员,决策专家,社会学家及记者也在阿西洛玛会面,此次会议与1975年的会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次的讨论主题从基因工程换成了地球工程——没有随意性,而是有目的地改变地球环境。

地球工程只是一个范畴性概念,它涵盖了各种科学上的尝试,目的是为了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前提是尽量保证必要的排放。地球工程的提出重演了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一幕,仍是争议不断。担心气候变化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能遏制变化趋势。地球工程学家的反驳理由是这样做根本不够,对大气和海洋治标的方法尚待研究。一些人希望着手初步实验,但前提是制定出明确的规范体系,这样他们才知道许可和限制。

纳入还是排除?

地球工程和基因工程一样,不能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混淆。然而,这两者之间也有本质的不同。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家很清楚,生物体之间的基因移植一旦实现技术上的应用,会带来怎样巨大的变革,即使如此,生物学家仍然跃跃欲试。 相反,在现代气候科学家看来,地球工程学研究即使不被边缘化,也是稀有人涉足的专业性领域。很多人甚至希望这项研究销声匿迹。对于70年代的DNA实验,科学家只是担心某个实验本身具有危险。现在,地球工程学牵涉的不是独立的科学试验,而是广泛的研究探索,人们担心会有大范围的危险。

目前,地球工程学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减少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其二是提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储存在另外的地方。第二项研究尚不需要新的规定管理。一些人希望靠树木捕获碳,而另一种途径是靠人工设备捕获,不论实行哪种办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只造成碳捕获地区的小范围影响。发电厂处理吸取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对于捕获碳的地下储存也适用。储存碳同样也是碳捕获地区可自行管理的项目。

比起第二种方法,减少太阳辐射有很大风险。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平均温度变化,可能会因为实施第一种办法有所缓和,单纯减少太阳辐射量却并不能让气温恢复到以前的状况。当地的温度仍旧会发生变化,比如受洋流,降雨量,土壤湿度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减少日照必然需要规范。(相关技术也需要重命名:现行统称是日照管理。这个命名本来有半开玩笑的性质,但听起来有些死板)

阿西洛玛会议正在研讨一系列小规模的减少日射实验。其中一个是将不同的含硫气流送入平流层,观察哪种气流最适于形成有冷却效果的粒子尘,这种粒子类似于火山爆发后冷却地球表面的微粒。另一种实验是准备将含盐微粒吹送入海洋上空的云层中,理论上,这样做会使云层变白,云中形成更多更微小的云滴,反射阳光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代号为银边的一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正着手进行实验,比尔·盖茨将赞助一部分实验经费。

相比人类已经造成的破坏,即使两种途径的试验都得以实施,仍然积重难返。在持续一周的会议期间,科学家证实现在的污染比早先预计的更严重,含硫氧化物进入平流层底部。另外,海运船只排气让周边的每一寸云团变白,据说这样有利于降低地球表面温度。地球工程的新办法规定船只必须清除运输燃料,以此提高沿海地区的空气质量。然而,云层反射能力也因此变弱,加剧地球变暖。地球工程的反作用是实施者始料未及的。

地球工程学研究者开始担心出现这样的反作用,尽管这些疏忽比起现在的错误要小得多,仍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试验也无法进行。只有出台明晰可靠的管理体系才是出路。如若不然,即使是不造成危害的试验,也会成为反对者阻挠地球工程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抗议者和政客惯用的伎俩。

重新审视阿西洛玛会议,可以说它为建立可信的管理体系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做的远远不够。与会者没提出具体的建议,只对五条总体方针表示了赞同。这些总体方针是由牛津赛德商学院的史蒂夫·雷纳拟写的。最近他将其提交给英国议会,旨在管理环境保护进程。

这套“牛津方针”认为地球工程应该比照公益事业来管理。既然公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工程实施必须维护公众利益;关乎利益的决策制定必须包含公众的参与;任何地球工程方面的试验计划应该公之于众;试验的提议会有何影响应得到独立评估;如果进行任何实际的技术应用,必须事前规划好监管进程。

会议组委会正忙于进一步完善方针的内容,不久后就会公布于众。同时,英国主要科学团体英国皇家学会,连同包含90个国家成员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正筹划进一步的讨论,下一次讨论将在11月举行的会议上进行。

制定不与各方利益冲突的政策,给与公众建言的机会,想满足上述要求必然很困难。相比之下,解决更实际的问题,比如碳捕获和减少太阳辐射之类,似乎来得更容易一些。加州大学的人类学家安德鲁·马修在谈到对这件事的看法是,重要的不是找到转变之道,是找到确实能促成这种转变的方法。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加奈

中英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www.ecocn.org/bbs/thread-32921-1-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