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众生相

新小说
油墨众生相

May 13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不完美主义者》 Tom Rachman著 戴尔出版社;共272页;售价25美元。栎树出版社;16.99欧元

在年轻一代的读者看来,追溯报业往昔辉煌的故事总有些考证工业史的味道,就像描述捕鲸业或蒸汽火车之类的传奇。这本小说是Tom Rachman的处女作。故事发生在罗马,故事的舞台是一份由美国人创办的国际性报刊,曾经有过相当的影响力。这家报社和作者曾供职过的《国际先驱论坛 报》(总部设在巴黎)截然不同。整本书共有11章,由11个人物串联起来。每一章都用锋利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人物。每一章都可独立成为一个精彩的短篇,这些 短篇合起来就汇成一本妙不可言的小说。

展开书卷,一位老报人的人生画像揭开序幕。此人是报社驻巴黎的记者,因文笔拙劣而一生落魄,最后竟落到无力捉刀的地步。最后一章借描写报社创立家族的后代 落下终幕,这位继承人出身显赫,却头脑愚钝,甚至无法得体地宣布报社倒闭。其间有开罗的新特约记者,他的无能令人难以容忍;有性情暴躁,给人深刻印象的老 学究,他捍卫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文字却平淡无奇;还有报纸最忠实的读者——一位意大利贵妇,她颇似狄更斯笔下的老小姐赫薇香,宁愿报纸因循守旧,毫无变 革。

有趣的是,书中人物大多有过伤心情史,他们的命运总是出现奇妙的转折,空留背叛和失望。作者的描写不带感情,但读者仍禁不住悲叹人物命运。他们做着岌岌可 危,薪水微薄的工作,身处恶劣的环境(从报社史来看,办公室的地毯自1977年就没再清洗过),更是引人同情。读者甚至盼望他们能离职,另谋体面的工作。

由记者来写记者生涯的小说,必然带着强烈的总结和抹黑意味,然而一旦涉及记者间的宿怨,文字就陡然失色,但是Rachman巧妙地避开了这个话题。虽然缺 乏伊夫林·沃在《独家新闻》(1938)一作中精彩绝伦的荒诞描写,但本书毫不逊色于迈克·弗雷恩的《晨光将近》(1967)。上世纪60年代的报业面临 巨大的转折: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被电视取而代之,往昔的权势和威望不再。《晨光将近》精准而生动地摹写出那时报业人的心态,《不完美主义者》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

故事行进到尾声:满怀雄心的报社倾尽全力,和各方的诽谤以及经费的悭吝做一场注定失败的较量,最后还是以停刊告终,却无人哀悼它的离去,至此小说戛然而 止。读者尽可期待Rachman的下一本小说,或许他会选择更明快的主题。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 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译者:加奈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ecocn.org/bbs/thread-35082-1-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