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婚吧!

白芝浩
我们结婚吧!

英国权力联姻,新人信心满满

May 13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本周,人们翘首以盼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且发生了两次,像极了现代主义戏剧或是恶梦中常出现的情景。两次之间只有略微的不同。布朗两次辞职:一次显然是为 了保住工党政权而牺牲自己(译者注:5月10日,布朗宣布辞去工党领导人的职务。),而第二次则宣告了工党执政时代的结束。卡梅伦两次携手其伴侣在新家赫 赫有名的前门前亮相:第一次,是跟他的妻子萨曼塔;第二次则是跟他的新政治伙伴克莱格。克莱格这位自民党领袖现在竟得任副首相一职,实在令人称奇。

有部分媒体悲观地认为,英国的新联合政府无法长久。保守党和自民党积怨太深;经济和财政状况摇摇欲坠;无法调解的分歧很快就会使两党分道扬镳。不是没这个 可能。但是,值得使人打消这种消极念头的是,克莱格和卡梅伦其实惊人地登对。

尤为惹眼的是,二人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人生经历——这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惹恼一些工党的“阶级斗士”。他们都是金融家的儿子,在昂贵的学府受过教育。他们的 父辈都将大半人生付之政坛(不过,克莱格有欧洲大陆血统,妻子也是西班牙人,因此比卡梅伦更具有国际性视角。)他们都年仅43,高大挺拔,而且正如马丁• 埃米斯笔下的高贵的英国绅士,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们的确都很英俊

更为重要的是,二人都有很高的情智。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零星半点政客典型的怨恨不满。他们都忠于婚姻,疼爱孩子。温和的性情对任何领袖来说都是一大资本二人都平易近人,这对于如此脆弱的联合来说, 可谓至关重要

此外,他们的政治处境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二人都试图调整各自政党的方向,并试图向对方靠拢。克莱格使自民党人在经济事务上变得更加自由放任,至少更加务实 了。卡梅伦则努力使保守党人在社会问题上更加自由开放——虽然他的努力断断续续,但是仍体现了这一总体趋势。这位新首相和他的副首相相互之间的认同并不比 他们从很多本党同仁那里获得的少(卡梅伦受到保守党内顽固不化的右翼势力的抗争,克莱格则要面对自民党中左派分子的反对)。因此,二人都能敏锐地察觉对方 管理党内事务所面对的棘手之处和诸多风险。

二人还有一点别的相似之处。或许是因为高贵的出身使他们傲气凛然,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从政不单单是为了苟延残喘或是踉踉跄跄地登顶政坛, 而似乎是决意干一番大事业——支撑着他们的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自信,他们也深知,即使失败,他们总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找点别的事做。

他们也的确做成了件大事。卡梅伦一直对迪斯雷利仰慕不已。外界通常认为这敬仰之情源自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守党领袖提出的保守主义的“一国模式”。但就在本周,卡梅伦也效仿了迪斯雷利的有勇有谋。当年迪斯雷利为保守党争到了选举改革政策,而本 周卡梅伦则借用其对手提出的“新政治”理念,表示欢迎“悬浮议会”(即“无多数议会”——译者注)的形式,而前不久他还认为这一选举结果是一场灾难。对于 他一贯捍卫的政治体制,卡梅伦也作出了让步,表示同意改革。他曾经说话做事雷厉风行,但一到决策时就变得畏首畏尾,步步为营。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而克莱格,作为自民党党魁,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手的冷嘲热讽中度过。但是,在微小细节上,他的大胆果敢总是展露无遗,比如,他敢于批判英国对阿富汗的政策。 当下,他不屑于反对党安逸享乐的作风;他拒绝与保守党签订一个次要协议,协议规定自民党人只能在关键议会投票中支 持卡梅伦,这使他们可以宣称自己尽职尽责,而又可以远离不受欢迎的措施。克莱格决定赌上一把,希望跻身政府带来的荣誉与机遇将抚平他的选择 在一些自民党选民中激起的愤怒。如今,他成为继劳埃德•乔治之后在政府担任职务最高的民主党派领袖。(新政府需要两党之间协调一致,加之克莱格又负责监管 政治改革,因此他的职位不可能像有的人想的那样无足轻重。)可见,卡梅伦和克莱格确确实实干了翻大事。他们一同重新描绘了英国政治的蓝图。

锦上添花,还是玉石俱焚?

当然,这一联盟随时可能分崩离析。5月12日发表的初步联合协议,表示允许两党之间在英国核威慑、核能和对已婚者的税收制度等问题上保留分歧。要处理这些 分歧,结果可能会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克莱格和卡梅伦计划将本届及以后的国会任期固定为5年。而根据那些对联合政府怀有疑虑之人的预测,这一联盟很可 能在那之前就瓦解了。

然而,5月12号,天气难得放晴,在唐宁街10号的花园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乐观心态几乎势不可挡,把这场联盟称作姻缘的比喻也大热全场。卡梅伦介绍 “新任副首相”时,乐得像一个在婚礼演讲中第一次提到“妻子”的新郎。他们对之前彼此的恶语相向和鲁莽轻率付之一笑。二人回忆说,当时他们一起恍悟,与其 在国会各居一隅,倒不如结成联盟来得更合情合理。因为彼此的相互包容,他们的政府至少还可能得以维持一段时间,至少够他们做出一点贡献。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 阅查对。

译者:Rita0515

中英双语版链接及译文讨论:http://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5034&rpid=276774&ordertype=0&page=1#pid276774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