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两难选择

全球经济政策

发达国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物价回落,否则将危害新兴经济体

Jun 3rd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个更值得担忧?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为关系重大的了,也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加模棱两可的了。金融市场给出的信号并不明确:通过长期国债发行量的不断减少则可以看出,投资者对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甚是担忧;通过黄金价格的直线飙升则可以看出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恐惧。

由于所关注的国家和时间框架不同,经济学家们对于两者风险的预估也不一样。本周,《经济学人》发起了一个在线论坛,5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经济学家应邀在此各抒己见。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对于大国强国来说,短期内通货紧缩的危害更大,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则是眼下让人担忧的问题。同时,对于富国来说,通货膨胀也是个潜在的长期威胁。

这似乎是一个中肯的估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尽管央行做了很多努力,存款利率也下降到近乎于零,但是仍未阻止通货紧缩的趋势或者改善通货紧缩的现状。在美国,截止到今年四月,核心消费物价仅上涨了0.9%,四十年来最低。在欧洲,核心消费物价仅上涨了0.7%。日本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控制物价回落,但是今年四月前的核心消费物价仍跌落了1.5%。

这种状况并不会突然好转。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为提高货币和信贷增长而采取的广泛措施都没有得到良好效果,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体实际产出和工业潜力之间的差距巨大。尤其在欧洲,紧缩计划会进一步削减内需。不过庆幸的是,基本不会出现突然的价格暴跌。这不仅仅因为人民大众仍希望消费价格适当地上升,而且对于日后的通胀预期会有助于稳定实际价格。但是压力在短期内的平衡仍不容乐观。

风险的平衡状况也同样如此。如果通货紧缩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它会比大多数形式的通货膨胀更具有危害性。当物价下跌的时候,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会持观望态度,以期待更低的价格。这样一来,经济将会陷入消费疲弱和物价下滑的恶性循环中。在负债累累的经济体中,物价的下跌会给消费者和政府的负债增加实际负担。

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更让人头痛。在过去二十年中,各央行对于如何控制过度的物价上涨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如何促进物价上涨,却不尽然。例如,日本多年来虽然一直努力控制物价跌落,但是却仍收效甚微。尽管确实有一些负债累累的政府很想通过高通胀率来降低债务水平,但是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那些维持低通货膨胀率的的政策有所减弱。

综合这些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央行最应担心的就是物价回落的问题。而这三个国家压缩预算规模也表明,在未来几年中,这三大央行将持续保持政策性低利率。但是这却给其他国家带来了麻烦。大国富国接近零的利率促使其资本为了寻求更高回报而涌入其他市场。这让其他经济状况健康的国家更难保持经济稳定。

顾此失彼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这个问题是非常急迫的。因为随着物价上涨,资产泡沫膨胀,很多新兴经济早已过热,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不合时宜地采取了放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学人》调查了25个新兴经济体,它们中2/3的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都呈负值。它们的通胀预期并不稳定,因而物价会迅速飙升。

这种现象表明,货币紧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地方的央行都已开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却死咬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限制了其提高利率的能力。甚至那些有着灵活的汇率制度的国家也担心,更高的利率会让他们的货币飙升。

其实,新兴经济体坚挺的货币是重新平衡世界经济中必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积弱的发达经济体逃离通货紧缩的困境。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紧缩政策可以帮助缓解其物价压力。资本控制也应成为其自我保护的一部分,以防突然涌入的外国热钱。

历史证明,这些政策都不是两全之计。当富国放松货币政策时,新兴经济体则有可能出现无法抑制的贷款和资产泡沫。富国在今天为抑制通货紧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就变成明天新兴经济体破产的根源。

译者:林安萧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