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

紫禁城
睡美人

唤醒一座中国皇家珍宝,意味着扭转八十年的忽视局面

May 20th 2010 | BEIJING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不再破败

中国修复古代建筑,总是拆除遗迹,然后简单地在原地建起外貌簇新的仿样,丝毫不理会原来的材料和做工。费尽心机修葺北京紫禁城的一座皇家园林能如此特别, 这就是原因之一。

花园对公众大致关闭逾八十载,其27座亭台楼阁及假山古树被紫禁城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描述为“珍宝”——着实如此。修葺工作由自1925年接管紫禁城的故宫 博物院和总部设于纽约的海外非政府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完成,此类合作可谓罕见。在广阔的皇城中,花园所占面积不足1%,但修复工作却为时近二十 年,预计到2019年才可完工,已经落后原计划三年。

2008年11月,倦勤斋修复完成,工程首度获得进展。花园狭窄,长约160米,倦勤斋即位于最北端,18世纪末由乾隆皇帝设计,建筑四面环墙,在皇宫内 与外相隔,为其退位后颐养谢喧尘之所。

本月初,记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参观机会。乾隆从未在他的“小紫禁城”栖身,正式退位后,仍愿意继续在国勤政统治。而倦勤斋却是为退位皇帝独自享用而设计。 其间竹雕精细,刺绣木屏雅致。斋内最让人难忘的当推手绘丝绸壁画,描述了春天中国宫殿园林中的鸟语花香,全部采用当时欧洲特有的通景效果,这样的风格可能 源于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师郎世宁。

园中仍有未修复的房屋,工程前方还是漫漫长路。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紫禁城,花园大部向公众关闭,房屋用作储藏。时至今日,墙皮尘封,褙纸破烂,悬 于墙面,装饰之物已然风尘不堪。望过支离破碎的18世纪丝绸画,一只金属水管被粗暴安上(专家说,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所为)。不被重视,让花园经风受 雨。

但被置一旁,也算因祸得福。共产党掌权后三十年,中国与外界发展迅速的古建筑修复科学和思想隔离开来。花园当时得以幸存;若大错酿成,加之毛泽东时代几乎 将修复所需技术技巧一举消灭,情况则更不容乐观。1911年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灭亡,但直到近几年,紫禁城才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修复工作:紫禁城西北部, 在1923年一次大火中焚烧殆尽的另一座乾隆花园,借助香港的基金得以修缮。

紫禁城管理层表示愿意征求海外友人的专家建议和财政支持,而这种做法曾为毛泽东所不齿。中国政府吹捧倦勤斋及其毗邻花园为中外合作典范。本月初,中国大使 刘晓明来到伦敦,同查尔斯王子共同出席了在大英博物馆举行的倦勤斋修缮工程纪录片――《乾隆秘园》首映式,纪录片由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会赞助,六月将在天 空电视台播出。今年晚些时候,花园中的家具及饰物也将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展览,这在中国以外还是第一次。

但修复者们还未想出办法,让紫禁城游览者也能一饱完工工程之眼福。花园和倦勤斋一样,设计时并未考虑大量游客。参观者需得走过巨石石窟才可一见。这些石窟 显示了对这座小型藏匿之地的天真之爱,石窟孔隙遍布,皇帝退位后随从簇拥,能在此地享受脱离宫廷世界少有的超然。一座楼阁之上,他可以登上狭窄的木质楼 梯,在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屋顶下,华美的房间中享受窗外风景——皇帝日常工作中,此种美景实属难得。景观让人窒息,但游人呢,只能满足于想象了。

译者:rhineyuan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